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在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邵家村,村民孟桂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孝顺做在当下,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己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真正诠释了敬老孝亲的美德。
在照顾年迈公公的同时,孟桂兰也没有落下对孩子的教育,她用行动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平时生活中,她诚实守信,非常注意维护邻里关系,与邻居之间始终保持友好和睦,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她总是主动探望并热心鼓励生病的邻居,邻居们都特别愿意与她交往谈心。平日里孟桂兰直爽热情的性格以及几年如一日侍奉公公的行动成为大家传送的佳话。
言传身教,孝亲敬老显美德
孟桂兰是义渡口镇邵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但一提起孟桂兰,认识的人都会交口称赞,因为她是父母眼中孝顺敬老的好女儿、公公眼中体贴入微的好儿媳、儿子眼中通情达理的好母亲、邻里眼中乐于助人的好邻居。“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作为子女应该感恩并孝顺他们。”孟桂兰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98年,孟桂兰的丈夫因一场车祸不幸去世,刚开始她一度沉浸在悲伤之中,但正是丈夫的离世,让她深切体会到自己作为儿媳和母亲肩上的责任,自此她重振精神,对公公更加的体贴照顾。有段时间,孟桂兰的公公生了重病,在病魔的折磨下,原本性情温和的公公变得情绪不稳定,有时焦躁易怒。但孟桂兰从来没有因此而厌烦、嫌弃公公,依然守护在老人病床前,喂水、喂饭、喂药,洗脸、洗脚、擦洗身体。面对公公反复无常的情绪,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小孩一样,耐心地询问着、照料着,陪在床边和公公聊天。公公在孟桂兰的精心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身体比以前更硬朗了。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桂兰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我从结婚那刻起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爸,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做子女的当然要陪他们安度晚年。每个人都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敬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孟桂兰常说。
正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孟桂兰坚信身教胜于言传,在严格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当好表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她的三个儿子都成长为优秀的青年人。儿子们深知母亲把自己养育成人的不易,参加工作后拿到第一笔薪水,就给家里人买了礼物。如今,儿子们已经成家立业了,对待家人非常孝顺,跟邻里和同事们也相处的非常融洽。
热心助人,邻里街坊赞榜样
除了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孟桂兰对待邻居也非常热情友好。“有缘成为邻居,就应该珍惜这份缘分。”在孟桂兰心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理所应当的。她经常主动探望并帮助生病的邻居,尽自己所能帮助街坊邻居。每年的春耕秋收,孟桂兰都会让三个儿子去给村里留守老人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我们家有难时,是大家的帮助和关心帮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我们好一点了,可不能忘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
行走急促如风,站立笔直如松,声音温润如玉,待人如沐春风,这就是邻居们眼中的孟桂兰。每次看到有年迈的老人提着重东西,她总会抢着帮人家提着送到家里。有的时候打扫门前的垃圾时,她也会顺道就打扫了。在邻居们看来,孟桂兰每天照顾这一大家子本身就很辛苦了,但是精力特别旺盛,力所能及的帮助街坊邻居。孟桂兰说,她很感恩身边的人,所以自然而然地想把善意传递下去。一家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宽以待人、热心助人,用平凡的善举温暖着周围的人。
“这么多年来,一位柔弱女子把老人和孩子们照顾得这么好,日子也过得不比别人差,孟桂兰真的是个好榜样。因为她,村里孝老爱亲的风气越来越浓了。”邵家村党总支书记邵明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