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朱金政

朱金政

「南京市浦口区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朱金政

  朱金政,男,1976年8月出生,现为南京市浦口区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朱哥,我们的志愿者在街道核酸筛查现场又受表扬啦!”

  “朱哥,我们这批扎花外贸订单没有一件返工的。”

  “朱哥,我们自行设计的礼品袋又订出去一万个啦。”

  ……

  这些话语都出自残疾人之口,听得出来,他们的语气,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在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同心社区三楼的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这些残疾人笑意盈盈、彬彬有礼的职业气质一点也不逊于白领,就连他们的负责人朱哥也是左腿残疾,但人到中年的他,黑色西服配上一件打底的白衬衫,一头黝黑发亮的短发根根直立,浑身散发着人情练达的正气和干事创业的朝气。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这块弹丸之地已是江浦街道残疾人职业发展的引擎地,也是残疾家庭的精神支柱。

  左腿残疾铸就坚韧不拔的品格

  “朱哥”是朱金政的昵称,1976年出生于江浦街道。小时候的朱金政家境优渥,父亲是地方工业公司的负责人,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他的出生更是给这个三代同堂的美满家庭增添了新的快乐和希望。

  然而尘世之事并非万事顺意,就在朱金政三岁那年,他被诊断为骨髓灰质炎,并留下了后遗症,一条残疾的左腿。朱金政记得,为了康复,从3岁到11岁,家中最要紧的事就是给他治病。朱父向战友们借来医疗费用,朱母带着他穿梭于全国各大医院之间,年迈的爷爷奶奶也上阵,轮流去医院看护他。吃药是苦!记忆中有个装着黑色药丸的黑罐子,一顿就要吃一把药,实在吃不下去了,朱母就用巧克力哄着,朱父趁机用温水冲灌,朱金政说他至今看到黑色的罐子,胃还会作呕。不打麻药,粗粗的银针直接从膝盖一直扎到脚面,几年下来,小棉裤都被银针扎出了筛子眼。朱金政回忆道,银针不仅疼在他的腿上,也痛在长辈的心上。每次扎针的时候,奶奶总是转过脸去,同时捶打自己的胸口,有时带针过夜,母亲都要把他抱在怀里,他的小脸常常被母亲的泪水润湿了一大片。

  银针痛,药丸苦,可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更苦!十一岁后,在医生和亲朋好友再三劝说下,朱金政的父母终究接受了事实,遂放弃治疗。虽然躯体残疾,但这也铸就朱金政坚强执著、永不服输的性格——从那时起,再苦再难的事,朱金政都觉得小事一桩,都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为了生活 自立自强

  左腿残疾的朱金政,开启了他的漫漫人生路。上小学时,与同龄的健全孩子一样,他也喜欢打球、跑步、做操等运动,可他常常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因为自尊,他只有选择去画画。上中学时,学校离家大约需步行40多分钟,朱金政风里来雨里去,倔强的他坚持不让父母接送。后来有一位热心的同路同学,每天骑自行车载他上下学,尽管同学没有厌烦,可朱金政不愿总是麻烦同学,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朱父知道他的个性,给他买了一辆长征牌载重自行车。健全人学骑车只需一周,而朱金政整整练了一个暑期。为了减少摔倒的次数,他就倚着生产队的草垛练滑行。因为残疾,他的一条腿起先不能熟练地跨越大杠,他就一只脚蹬在脚踏上,另一条腿从大杠下探到另一侧的脚踏上,双脚蹬动起来,民间把这种骑行方法称为“掏螃蟹”。

  他记不清摔了多少跤,但摔得再重他都从不吭一声。有一天,他终于能跨越大杠了,不再需要“掏螃蟹”了,兴奋的朱金政加速往前骑行,却刹车不及,连人带车冲进了家门口的池塘里,幸亏爷爷及时赶到,把他拉了上来。即便如此,朱金政也没有气馁,最终他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高中职业学校入读后,朱金政读的是农技专业。农村长大的他一心想从事“三农”工作,可是因为残疾,他不适合在广阔田野里行走,一些农业单位也看不上他。处处碰壁的朱金政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了养活自己,他萌发了开电器维修店的想法。说干就干,他拜师学艺,苦练修理技术。一年后,朱金政在当时县城的小巷里租了一间门面,干起了电器维修这个他不喜欢的行当。可是,一个毛头小伙,又是残疾人,谁信任他呢?开业整整18天,他没揽到一笔生意,但朱金政相信自己的技术一定能赢得市场。到了第19天,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台青松牌黑白电视机,走进他的店铺。朱金政立刻检查出是高压包烧坏,他换上正厂的配件,仅需十分钟就完成维修工作,并承诺保修半年。靠着这次服务和这位顾客的口口相传,不到两年,朱金政就打开了市场,他的维修店在县城有口皆碑。也因为这个店,他成了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为了谋生,为了家庭,为了做个好父亲、好丈夫,朱金政在不喜欢的行当一干就是20年。

  身残志坚 为残疾人服务

  作为身残志坚的创业典型,朱金政多次受到各级残联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也获得不少荣誉。2008年,省残联要在基层社区找一位能协调服务地区残疾人的专职委员,朱金政被推荐选中。虽然每月能有两百元的补助,但要为辖区内100多位残疾人申请相关救济以及统计发放康复辅助器具,工作辛苦而又繁杂。既然做了,就必须做好,这是朱金政一惯的做事风格,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每位残疾人的情况,一一登记并将下拨物资落实到位。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朱金政虽是残疾人,但他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受尊重的程度与健全人无太多异样,可是他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残疾人与他相比,差异很大。有的生下来就没出过家门,有的几乎一辈子都没进过电影院或逛过公园,有的残疾人虽然家境尚可,但也只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每走访一位残疾人,朱金政的心中都会产生不小的感触。

  朱金政认识一位罹患骨癌的年轻人。小伙子患病前以开出租车为业,一米八的身高,英俊潇洒的仪表,是家人的骄傲。可患病被截肢后,重残的他一度消沉,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他的父母更是伤心至极。朱金政主动与小伙子结为兄弟,鼓励他与病魔抗争。朱金政告诉他,我们病人痛的是肉体,父母却痛在心上,人不能自私,要为家人减轻伤痛,就必须开心地活着。在朱金政的开导和帮助下,小伙子终于抬起头,摇着轮椅车走出家门,一度还加入浦口区残疾人举重队,代表浦口区参加比赛。

  小伙子快乐生活了近六年,疾病到底因复发而进入晚期,此时最折磨人的就是疼痛。肆虐的病魔吞噬着小伙子的生命,他的体重从170斤降到70斤,可是再疼,小伙子都不在父母面前哼一声。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疼痛难忍的小伙子常常在深夜或凌晨与朱金政微信聊天,或者语音通话。朱金政知道,聊天是减轻痛苦的一剂良药,白天忙得再累,夜里再困,他都不拒绝回复微信或者挂断语音通话。

  弥留之际的小伙子非常平静,他过早离世是不幸的,但这个有情有爱的社会让他死而无憾。他叮嘱父亲,他走后一定要发条微信,感谢朱哥和社会上曾经给予他鼓励和关心的朋友。父亲遵循儿子的遗愿,发了小伙子生前最后一条微信。“感谢你们好心人”,这条微信朱金政一直保存了3年,直到换手机时才丢掉。

  小伙子的经历已让朱金政无心经营电器维修店,用朱金政家人的话来说,他已经“陷进去了”——朱金政已经“陷入”了残疾人事务。是的,朱金政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残疾人的专职委员,他不能局限于自己过上好日子,能为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关怀,为残障家庭送去一些欢乐,这是多大的善!这样的事业,陷得越深越好。

  领航残疾人之家 把行善事业进行到底

  2015年,在地方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朱金政正式转行,办起了浦口区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为了争取社会资源,以期为残疾人提供就餐、护理等生活服务,他四处奔走。在朱金政的组织下,逛公园、看电影、唱卡拉OK等娱乐方式成了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的雷广凤,悲观且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她几乎把自己关在家中,人近中年都几乎没有外出旅游过。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建了微信群,开通微信公众号,一群残疾人在群里相互问好,一起晒旅游活动美图,雷广凤终于打开尘封已久的心门,40多年来,她第一次走进公园,与其他残疾人一起游玩说笑。自此以后,雷广凤找回了自信,成了残疾人队伍中的活跃分子。

  让残疾人找回自信,寻回丢失已久的快乐,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自强,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这才是朱金政想要达到的目的。2017年,同样是在残联部门的支持下,非公组织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成立了。作为非公组织的法人,朱金政更忙碌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久炼成钢的他不会被困难压倒,为了给残疾人找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朱金政登门拜访多家企业,可是三个月里没有找来一笔业务,甚至有的企业连门都不让他进。朱金政没有灰心,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次他在网上发现,安徽和县有一家扎花厂,可以外包加工产品。第二天,朱金政就带着助手找上门来。看到他们身患残疾,意志仍如此坚定,负责人接待了他们,说,“我们有心给你们业务,可我们这是出口产品,产品出错率不能超过1%,你们能行吗?”

  “相信我们,一定能!”朱金政掷地有声地说。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也为了兑现承诺,朱金政和参与扎花劳动的残疾人一道去扎花、指导,去把控产品质量关。厂家对他们非常满意,这项业务目前他们已经做了7个年头,每年都有40个残疾人参与这项劳动,尽管每人每月只能得到两三百元的微薄收入,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家住桥林陡岗的残障人士钟磊每天要赶三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参与劳动,可他风雨无阻,从不缺席,因为这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浦爱同行公益服务中心和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开办,已经为浦口区大约5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辅助性就业和日间托养服务,其中辅助性就业能为残疾人每月带来人均500元收入。此外,机构还有技能培训、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如今江浦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能制作文创产品,会各种手工,他们在这里都能快乐工作,实现自我的价值。另外,机构每周还为心智障碍残疾人开展两三次原生画创作培训及相关文体活动,为更多的残疾人搭建融入社会的平台,同时朱金政努力发挥每位残疾人的特长,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

  今年已经20岁的陈玉涵就是这样的受益者。玉涵智力二级残疾,生活一直靠单亲妈妈照顾。玉涵对绘画非常感兴趣,机构为其开设了心智障碍原生画培训,玉涵学得很上心,一些绘画作品成为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的产品设计,这让玉涵获得了收入和快乐,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了自我价值,玉涵的妈妈也由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汗水浇灌出荣誉之花,朱金政也因此被评为“浦口区自主创业先进个人”,被南京市肢体残疾人协会评为“先进个人”,同时他还荣获2020年度“国家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尽管屡获殊荣,朱金政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恰恰相反,他觉得该做的事还有很多。

  朱金政告诉笔者,如果说残疾人是不幸的,那么,残疾人的父母更是难上加难。他们一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离不弃地照顾残障儿女,有时为了残障儿女的治疗,一人要打几份工,生活很是艰难、辛苦,所以机构不但要帮扶残疾人,还要给这些伟大的父母们寻找快乐,为他们争取创收的机会。

  “我会把我的行善事业进行到底。”朱金政铿锵有力地说。

朱金政相关资讯:

【朱金政】同名的人物

朱姓名人

身边好人

同年(1976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