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虹汝,女,汉族,1989年4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水务有限公司职工。
沐浴家风爱传承,公益助学萌芽生。助人为乐是一种品质,当这种品质被一代一代传承,就形成了家风,而臧虹汝正是沐浴着这种家风成长起来的——她是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青岛市“关心下一代示范家庭”、青岛市“最美热心公益家庭”臧兴望、耿秋萍家庭的一员,她奶奶和父亲接续资助贫困失学儿童31载的故事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还在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听到奶奶、父亲那些助人为乐的故事,长辈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爱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发芽。渐渐长大后,她跟随长辈们的脚步去崎岖的山沟、偏僻的学校走访看望家境贫困的孩子,亲身参与那些爱的活动,受助人露出的灿烂笑脸和现场感人的场景,如肥沃的养料、甘甜的雨露催生着这颗爱的种子茁壮成长。 2008年考入大学后,她正式当起了长辈们的助手,利用寒暑假干起了具体助学工作:管理100余份困难学生档案,组织资助人与受助学生沟通交流,匹配发放助学金等等,从此再也没有间断过。 2019年以来,她和父亲共同扛起了“耿秋萍爱心工作室”这面爱心旗帜,联系了200余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累计筹集到近10万元爱心善款,资助了困难学生460多人次。臧虹汝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到入档困难学生结对率100%、助学金发放率100%、回访爱心人士满意度100%的帮扶成果,那时候的笑中有自豪,有快乐,有幸福,她说:“助学就是播种希望,好事一定得办好!” 夙兴夜寐爱接力,困境儿童梦想寄。“只要咱家还能挤出一分钱,捐资助学这事儿就不能停……”这是爷爷臧兴望去世前对家人们的深深嘱托。为了那份厚重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更为了那些翘首求学的孩子,她毅然和父亲共同扛起了“耿秋萍爱心工作室”这面爱的旗帜。 做好困难学生的信息收集、动态认定,是工作室开展精准帮扶、赢得群众信任的基础,更是难点。由于涉及的学校很多、学生家庭情况复杂,为了赶在9月开学季来临前收集好、调整好、认定好困难学生的底数和诉求,从每年7月份开始,臧虹汝就开始利用休息时间马不停蹄地对近百名学生的现状进行摸底、核实、统计、制表、匹配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经常一干就从白天到黑夜,在单位里忙顾不上,她就在晚上加班加点,累了就在电脑前趴一会,醒了再爬起来继续干……这种连轴转的状态每年都会持续90多天,看着她满脸憔悴,丈夫心疼得嘴里不停地唠叨着熬夜伤身,悄悄把孩子支走,自己则转身坐下来帮她分担工作。 带病坚守履誓言,只为孩子求学愿。2021年10月,她所负责的助学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大半,刚松了一口气,她却发现自己身体不适。在丈夫的陪同下她瞒着父母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指着检查报告上“乳腺实性占位4A”的提示,严肃地告诉她有恶性肿瘤的可能,要求她马上住院手术治疗。顾不上考虑其他事,她首先想到的是助学这事不能停,她与丈夫商量将手术时间推迟:“再给我点时间把今年助学的事忙完吧,这样就不会耽误今年助学金的发放了!”就这样,手术时间被她硬生生推迟了一个月,当得知病理结果排除肿瘤的消息时,丈夫嗔怪她不知道害怕,这时她才亮出了藏在手机备忘录里对丈夫的一条条叮嘱,有关于孩子的,有关于老人的,更多的是关于助学的……她抹了一把眼泪对丈夫笑着说:“其实我也害怕,但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心治病啊。” 在臧虹汝的床头上,有一张特别的“助学光荣卡”,光荣卡上那个被资助的孩子,原本是病床上的奶奶准备资助的最后一名学生,但还没来得及实现愿望,奶奶就永远地离开了,她至今清晰记得奶奶去世前拉着她手的场景,奶奶说:“捐资助学是一件善事,我以后没有机会了,你要坚持做下去,这个孩子就交给你了。”从此,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就落在了臧虹汝的肩上,她对这个学生也给予了特别的爱,如今这个孩子已经带着她的爱迈入了大学的殿堂。 帮老扶贫爱播撒,热心公益暖万家。 一个人单独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带动、带领一群人共同去做好事。她是“定格时光·收藏记忆”爱心义拍志愿服务团队发起人之一,带领团队用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照片,为近千名乡村老人送去精神慰藉;她是“小水滴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进校园、入企业、踏社区,创新环保公益宣传;她是水务公司巾帼建功团队一员,带动公司党员、志愿者走进杨家山里等乡村,巾帼不让须眉,真情守护万家水质安全;她是“爱心认购滞销桃”活动第一发起人,顺利帮助六汪镇曹家沟村村民们销售滞销蜜桃近千斤,让600亩“金秋红蜜”桃暖秋收。 身行一例,胜似千言。近年来,她参与过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足迹遍布西海岸新区10多个镇街,带动近万人关注、参与公益行动,直接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谈到未来的打算,臧虹汝说她的心愿就是不仅要把家人接续助学31载的故事续写下去,更要把这个爱心故事写好,讲好。公益之路上爱心无处不在,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擎起爱的火把,就能够照亮脚下的路,点燃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