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松,男,1993年2月出生,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青山社区村1组村民,美团外卖配送员。他的母亲在他9岁时因病去世,年幼懂事的他却已学会用稚嫩的肩膀同父亲一同挑起家里的重担,农活、家务、辅导妹妹功课一样不落。2017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尽管刘纯松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大量外债,父亲仍不幸瘫痪。为照顾好父亲,供养妹妹完成研究生学业,刘纯松主动放弃在省会成都的工作,带着父亲在城里租了房,找了份工作灵活的外卖工作,他每隔两个小时就回家一趟,为他父亲洗漱、换药、翻身,申请夜班只为多陪他聊天,照顾无微不至。他用自己的孝诚、勤劳、朴实诠释孝老爱亲真谛,受到乡邻们一致赞扬。
在悲痛面前,自立自强
在人们眼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童年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可以尽情享受在父母温暖的怀抱,90后的刘纯松,本也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然而,刘纯松的童年却是悲痛的。刘纯松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去世后,照顾家中年幼的妹妹和自己的责任就都落在了父亲身上。要照顾一大家子不容易,看着辛苦的父亲,刘纯松实在不忍父亲过度劳累,主动承担起了一些家务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样样不在话下,他总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这样能够减轻父亲的负担。当同龄人还在玩耍的时候,刘纯松却已经开始学着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农忙时候,家里实在忙不过来,他也不怕苦不怕累,同父亲一起下田插秧苗、种花生、收玉米,用稚嫩的肩膀同父亲一同挑起家里的重担。虽然辛苦,但是刘纯松却没有怨言,尽心辅导妹妹学习,帮助父亲分担家务,一家人相濡以沫,不等不靠、靠着自己的勤劳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刘纯松高中毕业、迈入社会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汽修技术,妹妹也考上大学并成功保研,日子眼看着就要好转起来。
在疾病面前,尽心尽孝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7年,刘纯松父亲突发脑溢血,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给父亲治病,刘纯松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大量外债。父亲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父亲一直是家里的主心骨,现在却倒下了,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刘纯松自觉的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90后的刘纯松,早早的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刘纯松的人生才刚刚起步,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他还是毅然放弃了在成都打拼的机会,辞职回家务工,一边照顾父亲和爷爷,一边挣钱供养妹妹读书。2018年,刘纯松爷爷去世,但刘纯松还来不及哀伤悲痛,父亲旧病再次复发,瘫痪在床,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此时虽然有精准脱贫政策兜底,没有像以前一样重的医疗负担,但父亲时时刻刻都需要照顾的问题,不得不让刘纯松重新思考出路。为了让妹妹安心完成学业,刘纯松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父亲的全部职责,在城里租了一间屋子,把父亲安置在身旁,一边找工作,一边照顾父亲。父亲的身边不能长时间离开人,为了随时照顾父亲,让父亲接受更好医疗条件,他当起了外卖小哥,因为这份工作的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很值得。每隔2个小时刘纯松就需要从岗位上回家,为父亲做护理;为了多陪父亲,他专门申请上夜班,白天陪父亲说说话,晚上给父亲洗漱好,待父亲入眠后骑上电瓶车开始抢单、送外卖。一天三顿饭、三顿药、为父亲穿衣脱衣、洗漱、换药、翻身、洗澡……每天打理好父亲的事情后,才匆忙为自己做个便饭。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刘纯松却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温情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在困难面前,不折不挠
从9岁丧母,到心爱自己的爷爷去世,再到慈祥的父亲重病在床,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困难家庭中,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刘纯松始终坚持把孝道放在自己人生的第一位,默默撑起这个家。为了给父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刘劲松不等不靠,创业就业,他不停的探索。从栽种果树到餐饮管理,他一有时间就去学习,在经历2019年果树栽种和2021年合伙餐饮失败后,他坚信,只要脚踏实地都能创造美好生活,人也愈加正能量起来。从早到晚,他的脸上总洋溢出阳光与开朗,同事们都为他振奋精神所点赞。他依旧日复一日的照顾父亲的起居饮食,工作依然勤奋敬业,生活依然节俭清贫,在茫茫人海中依然不甚引人注目。妹妹今年研究生毕业、父亲病情逐渐稳定。他坚信,生活会愈加美好。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刘纯松以孝老之举,为瘫痪父亲托起生命的希望,以一颗宽广而博大的爱心,带给亲人以爱的温暖,他至诚至孝的责任担当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中华传统美德,谱写了一曲当代青年孝老爱亲的奉献之歌、感恩之歌。他照顾病重父亲、供妹妹读书的事迹在金秋湖镇全镇广为传颂,乡亲们都为他的孝道和坚强所感动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