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君,男,1927年3月出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志君教授自退休后,从70岁到92岁的22年时间中,相继做了七项工作,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8年、讲授“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课”15年、义务为学生作报告93场、担任学校督学10年、担任学校党委组织部义务兼职组组员1年多、10年自编自费复印224期“健康简报”、每天晨练为跑友讲新闻10多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正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的张志君成为了最早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员,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从入团那一刻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深植在当时这个22岁的青年心中。
1950年10月,当时还没有从东北师大本科毕业的张志君从学生中抽调出来,到政治教育科从事政治教学辅导工作。两年后,东北师大保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成为了党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生。
1956年,作为全国仅有的四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之一,东北师大按照教育部要求选派教师“支援龙江”,建设一所本科师范院校。当时已经回到母校安家落户的张志君原本可以在原岗位一面担任管理工作,一面担任他所钟爱的教学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支援龙江。在做好家属工作后,张志君率先报名,在9月份开学前赶到了哈尔滨师范学院(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报到。
张志君暗下决心,要全身投入到新的教学岗位,与同事们一起创办政治理论系。1960年开始,张志君当选为政教系党总支副书记,后经上级批准为政教系副主任、校马列教研室副主任、校党委委员。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张志君仍承担两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奋斗,张志君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为年轻的“哈师院”争得荣光。
1972年,张志君带家属来到五常县营城子满族乡红旗大队插队落户。插队二年半,张志君一天不敢放松,被评为优秀插队干部,1975年和其他教师一起返校,直到1980年,53岁的张老师才重返课堂。按照60岁退休规定,张志君还能讲7年课。“我感觉到时间太宝贵了,‘最后这几年’我得使大劲!”张志君说。
“使大劲”有三招,张志君分别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多点发力”。在第一课堂上,张志君采用“多项疏导教学法”,同时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夜大生的三门课程教学,10年干出了相当于20年的工作量。在第二课堂上,分为集体辅导、个别辅导、课外科研小组这三种形式。而第三课堂最令张志君感到自豪,他从1984年至2005年,开展了21年社会实践。
寒假下厂,暑假下乡。张志君利用假期业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十六下阿城继电器厂”“十下营城子满族乡”“六下双城新兴乡”,共650多人次。这里有他的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系的学生,也有外系的学生。
有一次,张志君带领学生们回到了他曾经插队的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红旗大队,向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大队书记毕兴学习。学生们好奇地问毕书记,“你不怕死吗?”“怕死怎么上战场?死了,是为国捐躯,是无上光荣!”毕兴为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1997年,已至古稀之年的张志君教授光荣退休。退休前,他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三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
退休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志君教授决心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党做奉献。他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老干部先进个人、黑龙江省老干部先进个人标兵、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标兵。
正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共产党人坚定地理想信念,才铸就了张志君教授即使年过九旬,却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与健朗的体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