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穗,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老师。胡杨如画立沙漠,誓把沧桑比洪荒,任沙暴狂飙肆虐、干旱盐碱侵蚀与严寒酷暑打击,依然风姿妩媚。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的余家穗老师由衷地敬佩这种无形的力量和可贵的精神,希望自己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奉献能量。带着一份对红棉风骨与胡杨情味交融的向往,2018年8月-2021年7月,余家穗连续三年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和疏附县支教,担任支教团团长、支教组组长和副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职教研员和推普教师,为受援学校增强了活力、实现了发展突破,出色完成了支教团日常管理等任务,以开展思政大课堂、建立教研机制、组建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和送教下乡等方式,扎实开展智力援疆、文化润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精准帮扶受援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软实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在受援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树立了广东品牌。
她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天山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19年新疆电视台拍摄专题报道《杏林花红,援疆春暖》双语播放,2021年收到广东省教育厅对她的表扬信,《愿做一株绽放南疆教坛的红棉》作为教育部第二届我的志愿服务故事优秀征文入选《最亮的星》正式出版发行。
201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援疆教师”并通报表扬,被中共喀什地委、喀什行政公署授予“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优秀教师”称号,2021年被中共广东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临时委员会授予“援疆优秀教师”,中共喀什地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喀什地区教育局授予第二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喀什地区优秀援疆教师”称号。援疆期间她还先后获得首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援助伽师教育工作积极贡献奖、“首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优秀支教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师工作室优秀主持人”“抗疫先锋”全国第三届“传承的力量”体育艺术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优秀作品指导老师、“党史学习教育优秀宣讲员”“促进民族团结突出贡献奖”“文化润疆突出贡献奖”等称号和奖项。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作为广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团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省教厅派驻受援地的第一责任人,她承担了与省前指、省教厅、工作队、广州、珠海、梅州、江门、茂名、清远和潮州七个地市教育局、受援地教育局及学校的联络沟通,和管理支教团的职责。她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一是身兼团长与“家长”,严明纪律的同时从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各方面为150位老师切身考虑做好保障;二是充当指挥员与设计师,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对援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聚焦重点靶向发力;三是搭建各种平台促进交融,促进支教团自身建设和沟通交流、创造机会让援疆教师展示才能,与本地老师共同成长、促进粤疆两地交流合作与共赢发展。她以“融合传承,务实奉献”为援疆理念,通过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创建“四维融合”教研模式,建立教研机制,打造思政、教研、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三支队伍和架设爱心桥梁,带领支教团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地帮扶提升受援地教育软实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智力援疆志智双扶
2018年,初到伽师四中这所近五千人的高中时,生源起点偏低,德育工作薄弱,缺少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缺乏成就感、自信心和青春活力的现状激发了她不断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未来之路。结合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关注学生发展实现“低进高出”的成功经验,她不仅为四中扩充了阅览室藏书量、筹建画室,而且填补了艺术高考专业教材的空白,为学生搭建了艺术升学之路,为学校寻找到了提升办学水平的突破口。在区教育局和白云艺中的支持下,她先后把四中的教学、教研、德育中层干部、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带进艺中全方位了解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观摩课堂、参与教研活动、体验各种学生比赛和活动,并把经验带回伽师。立足学情,发挥集体智慧,她以艺术融合教育促进民族融合,开展思政工作队伍系列培训,帮助学校形成了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主题德育活动体系,组织了近百项教育教学活动,为伽师四中增强活力和确定发展路径,实现了艺术高考连续三年创新高,也为文化高考逐年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志智双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一位当地教育局领导说:“在我们这儿,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帮助了一个家庭,你们做的事真的很有意义。”这份真实的感受,让她对援疆工作充满了激情和新的期待。
活水长流,种子发芽
一年半的“西部教师”生活让她对自己的使命认识更深刻,对新疆的孩子们多了一份不舍。2020年,再次援疆来到疏附,她着力补齐校园文化建设短板,从环境打造、思政活动、课堂教学多方面融合“五个认同”教育,促进学校提升内涵式发展,重点打造广东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的种子学校疏附二中。她抓实党建,在支教团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讲师团队,以二中为龙头启动党史宣讲,推进“红色筑基铸魂”。为强化课程思政,她出钱出力支持援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开展理想前途教育,以二中为基地组织了“五个认同进课堂”教学研讨和疏附县所有高中参与的“新时代课堂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元素”主题教学开放日活动,援疆教师与疏附一中、疏附二中、乌帕尔中学、深塔中学的9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开展示范教学,研讨如何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融合思政教育元素,转变学科教育模式,增强思政育人意识与成效,为当地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优秀范例,携手打造“五个认同”教育主阵地。作为教学副校长,她带领支教组立足岗位帮扶提升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做好培优辅差和学困生思想教育,助力2021年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种子”学校在教育援疆的辛勤培育下,开花结果,活水长流,润泽不息。
研教融合示范引领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始终把充分发挥组团式援疆优势,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支持受援地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放在心上。
在伽师,她带领支教组18人与45位本地教师结对,上示范课45节,开设讲座31场,指导本地老师参赛获奖。她与五位老师结对,并成立课题组,带领她们开展“民汉合校高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研究”和“以艺术融合教育促进民族融合的校本行动研究”,帮助她们成长为师德标兵、科组长,并在业务大赛中获奖。作为德育副校长,她先后为师生开设讲座十多场,有效促进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与学生身心健康。除了主持广东援疆高考策略研究中心工作外,她还加入了多个名师工作室,合力为伽师教育发展贡献广东智慧。
在疏附,她找准着力点,制定了提升疏附县教师队伍素质的工作方案,先是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传统文化传承三个志愿团队务实工作,继而以打造10个胡杨情名师工作室,建立12个县级学科组,发掘39位兼职教研人才,形成“教研室—学科中心组—学校学科组—年级备课组”的机制和实施“1+N”模式青蓝工程,多措并举打造教学教研骨干队伍,全面帮扶提升教研,还创建了“四维融合”教研模式,与当地的骨干研修计划无缝对接,点面结合,立体推进,联动协作,辐射全县,援疆教师承担公开教学475节,开设讲座400多场,送课下乡300多节,送讲座200多场,累计培训超过15610人次,带动了545名当地教师专业发展,26位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培养了25名喀什地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帮扶带动立项自治区、地区和县级课题共41个,培养了全国竞赛金银牌得主,师生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超过152人次,提升了教研实效和教学能力,把国通语推广从学校、企业延伸到乡村,并让剪纸、舞狮、舞龙等优秀传统文化在疏附生根发芽,推动了职业高中向职业技术学校成功转型开拓乡村振兴之路。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她鼓励援疆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带头发表论文三篇,老师们获奖或发表近40篇。每一次送教前,她都分别与教研室、相关学校领导、工作室主持人认真沟通,科学统筹,确保接地气,有成效,影响好。她带领支教团以真诚奉献和精准帮扶获得了当地的认可,赢得了各校主动以特色活动展示的方式来迎接援疆教师送教。期满返粤后,她仍坚持以各种方式支持疏附教育。
文化润疆,筑基铸魂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她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师生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伽师,她结合端午节开展包粽子、经典美文诵读、中秋节组织猜灯谜和书法比赛;以合唱、诗词配画、“醉美国旗”摄影、中国地图拼图、课本剧表演等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岭南醒狮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三启航仪式、高考出征仪式等大型活动……她指导了三位民族教师开展公开教学《画说端午》并在全国第三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实现了喀什地区获奖零的突破。
在疏附,她担任总策划,全程帮助疏附一中成功举行了首届高考出征仪式,融合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展现文化润疆的成果和教育援疆助力脱贫攻坚的风貌。2020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她带领支教团承办首届“民族团结文化节”系列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展示疏附二中学生社团活动成果。双节当天,与疏附县教育局联合开展迎国庆贺中秋活动,组织全体教师、探亲家属及萨依巴格乡中小学教师在萨依巴格乡中心小学参加难忘的升旗仪式,开展剪纸、书法、绘画活动和文艺汇演,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了民族团结。2021年,指导疏附二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引导学生以阅读点亮人生,厚植家国情怀。她带头落实广东援疆“万工程”推普工作,组织援疆教师编写了疏附县企业员工普通话考试大纲、建立测试题库、设计训练模拟题,承担测试工作,还运用自编教材《认识中国》提高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深化“五个认同”,为疏附百姓就业和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她鼓励援疆教师以艺术创作丰富课余精神生活,加强支教团文化建设,形成了援疆文学作品集和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成员作品集,凝心聚力践行文化润疆,担当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大家因地制宜开发合唱、书法、绘画、剪纸、陶笛、舞狮舞龙、威风锣鼓等四十多种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带动当地师生传承传统文化,精心培养300多位红孩儿宣讲员,还热心为疏附县书法协会、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创作捐赠了大量艺术作品,参加当地“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色作品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书画展和“团结奋进一百载,中华民族一家亲”疏附县首届民族团结书画作品展,参与文工团演出,并为托克扎克镇阿亚格肖古孜村等多处手绘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文化墙和制作红色文化剪纸壁画累计几千平方米,实现了红色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个传承”和思政教师教育培训、青年红色教育“两个全覆盖”,让援疆教师文化润疆的印迹遍布疏附。
大爱于行,共克时艰
尽管疫情与支教不期而遇,她带动援疆教师献大爱办实事,一起筹措捐助疫情防控等价值超过160万元。疏附疫情暴发后,她对支委会和支教团领导班子进行分工,同步抓实志愿服务、抗疫防控、生活保障、学习教育、爱心捐赠和线上教学,与受援地共克时艰。她在战疫一线奋斗50天,见缝插针组织和支持“云”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和线上教学、争取到后方14校学生向疏附学子送祝福,复课后带领75人带上被铺进校封闭30天,配合疫情防控、组织教学的同时完成了3700多企业员工的普通话测试评分。“疫”无反顾,“疫"不容辞,在她的带领下,援疆教师不仅认真开展线上教学超过6500节,还远程组织社团活动和录制推送视频课传承传统文化,用爱心筑起了一座粤疆守望相助的桥梁。援疆期间,她对受援地各方面的个人捐助超过8万元,不仅先后为疏附二中捐赠了医用口罩13000多个和额温枪、倒计时牌、叶脉书签、醒狮旗等,还带头捐赠文化石和绿色低碳照明工程,为校园文化打造和学生视力健康提供了保障。
在2020这个非凡的冬季里,尽管供暖设施未及检修就封城,直到“小雪”那天宿舍里才开始有微弱的暖意,疏附的水硬度高不能直接饮用,她带着三位援友一起用自己的反渗透式饮水机把自来水加工成纯水给大家使用,组织大家自助互助相结合共渡难关,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尽管她的御寒衣物还在几十公里以外的伽师,仅凭一件加厚的冲锋衣和防护服,体验了雨夹雪的深夜蹲在雪地里徒手拣瓜菜抢运物资,守护了大家平安健康,她开心地说:“这个冬天不太冷!”
援疆支教,是责任更是奉献,是使命更是担当,能参与和见证教育帮扶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是一种荣幸。沉下心来做事,让她厚积薄发;以身作则,让她更坚韧坚守;担当奉献,磨练了她迎难而上;以诚相待,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她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可爱的新疆“亲戚”。她认为,三年的历练成长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万里援疆为什么?立足岗位干什么?援疆之后留什么?”是她在援疆路上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始终激励着她砥砺前行,她愿保持本色,把援疆精神发扬到今后的工作当中,更要化作促进粤疆两地携手发展的桥梁纽带,继续尽力帮扶受援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