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郭青云

郭青云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所长」

郭青云

  郭青云,女,1965年6月生,汉族,河南开封市人,中共党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所长、研究员。

  郭青云,女,中共党员,研究员,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西宁市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现任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多年来,她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和服务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86 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经济环境条件落后的青海,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湟中县大源乡朱家庄试验地驻点,开始草害治理科学研究工作,在青海农业这片天地工作 36年。驻点的五年间,吃在田间地头,住在农民家里。由于试验基地偏远,交通不便,她常背着喷雾器从住处到试验基地往返步行需要花三个多小时,劳作一天,回到住处,已是半夜。那会工作条件艰苦,但她不觉得苦和累,仍选择在泥土里行走,不断磨练她吃苦耐劳的意志,增长才干,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1990年,刚荣升“妈妈”的她,作为主力队员,又全身心投入到“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五大作物农田杂草群落演替与一次性除草技术研究”中,期间需要做大量的化学农药复配试验, 她面对接触有毒化学农药对人体不良影响的风险,在简陋的实验室开展各项实验,由于室内还没有换气设备,空气被农药污染,但为了不影响实验进度,她不得不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有时设备出现问题,发生农药遗漏,为了抢修,顾不得许多,等问题解决了,才发现衣服和身体浸满了农药,脑袋被熏得昏昏沉沉,反应迟钝,牙龈出血,但她和队友们毫不在意,透口气,喝口水,继续奋战。为了验证配方的效果,在烈日下,整天做试验,顾不上吃饭与休息。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麦田的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主持的“油菜田草害治理综合配套新技术示范”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青海、甘肃春油菜区推广达 200万亩,净增纯收益 1.26亿元。完成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 8省(区)推广 23067.2万亩,增收节支 93.32亿元。完成的“青藏高原疯草绿色防按与利用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 201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新增利润 4.16亿元。36年的工作中,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 500余次。

  2005年她开始主持植物保护研究所全面工作,当时所内科研项目少,研究经费不足、人心涣散,她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但她不畏困难,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当年她率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联合申报获批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是青海大学首个 973前期研究专项。2010年提出“我国新型农作制下杂草监测与区域治理”获批立项国家“十二五”项目。2013 年获批“农业部西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和“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2014年获批“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资质单位”。2017年获批省“高原特色农业农药残留与环境行为毒理监测检测平台”。2016至 2022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马铃薯农药化肥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等 5项。通过项目实施和平台建设,提升了成果的质量,进一步增强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三十余载田间磨练,她带领的团队荣获省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本人多次获得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荣誉。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她选择全身心奉献给自己心爱的植物保护事业,是倾力亲为的三十六 年,是孜孜不倦的三十六年,她用双脚丈量高原大地,用双手呵护棵棵禾苗,用心传授农牧民科技技术和农业知识。初心不改,服务青藏高原农业。

郭青云相关资讯:

【郭青云】同名的人物

郭姓名人

师德楷模

同年(1965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