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华,男,1971年6月生,汉族,吉林吉林市人。复旦大学副院长、教授。
张立华,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直觉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行为识别与虚拟仿真、脑机交互与智能芯片以及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交叉应用,曾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与优秀科技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等多项奖励,科研成果发表在 Nature主刊、中国科学、AAAI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与国际会议。
张立华教授具有丰富的产、学、研实践经验,回国前曾在英伟达等知名跨国科技企业担任高级技术与管理职务,他带领跨国团队研发了世界最先进的商用物理仿真引擎 PhysX,之后又在英伟达带领团队将 PhysX移植到 GPU,使之成为英伟达的核心技术及元宇宙支撑平台 Omniverse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被广泛应用于 Unity3D等 3D开发引擎、数字孪生、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仿真等领域。
2011年张立华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创办了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异构计算技术开发团队,在智能计算与智能分析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牵头人工智能行为识别的国家标准制定,为家乡的相关领域技术进步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7年,张教授从产业界回归学术界,成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积极参与了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用原创技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他在科研工作中努力践行习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盼和要求,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针对我国基层儿科优质资源短缺、儿科临床能力不足且难以高效大规模培养等问 题,他牵头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 -“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为实现基层儿科医生的规范化、规模化培训以及诊疗能力的客观评估而努力。
张立华教授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勇闯科学无人区。受人类直觉启发,他和甘中学教授带领团队与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团队联合攻关,首次提出机器直觉这一新的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方向并设计了通用机器直觉架构。此外,他参与策划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人机物三元协同与群智涌现任务,为突破现阶段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路径。
为解决芯片“卡脖子”技术难题,张立华带领课题组参与攻关后摩尔时代人工智能处理器的设计挑战,提出了多芯粒集成存算一体人工智能芯片 COMB-MCM。该系统在发挥存算一体“非冯”架构的性能和能效优势的同时,利用多芯粒集成技术实现了流片后的算力可扩展性。此外,他组织团队研发面向 RISC-V架构处理器的通用异构并行编程语言 OpenCL编译框架,通过赋能 RISC-V芯片指令集帮助国内芯片厂商完善软件生态链。
“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入选今年复旦大学“研究生中心目中的好导师”候选人的张立华在科研工作的同时不忘教书育人,始终以身作则强调研究需要有实际价值,不能是空中楼 阁,鼓励学生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同时强调诚信为根本,积极推动学术道德培养,重视学生人格发展。
张立华积极投身中国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事业中。2019年,他参与了由 CAAI理事长戴琼海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项目-“智能科学研究体系调研”,相关报告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2020年,他牵头组建 CAAI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2021年,他作为领衔专家之一参与了中国科协《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