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珍,女,1981年11月生,侗族,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中共党员。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
她是从黎平侗乡走出的“80 后”地理学博士,她是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兼副秘书长,她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咨询专家,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她是可可西里、神农架、巴丹吉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专家,她是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专家......在家与国之间,她始终把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数十年如一日通宵达旦工作,她的人生除了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各项工作外,留给家人的时间并不多,哪怕是在两个小孩的孕产期和哺乳期,她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事业道路上最美的“奋斗妈妈”,她为中国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就是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的教授肖时珍。
第一、奋力投身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事业,成绩斐然、效益显著,为国争光
世界遗产事业关乎国家荣誉、代表国家利益。从 2004 年至今,肖时珍一直奋战在世界自然遗产研究、申报、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战线上,在世界自然遗产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她自始至终参与“中国南方喀斯特(含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施秉、重庆武隆和金佛山、广西桂林和环江)”、“中国丹霞(含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遗产各阶段工作,以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夜以继日,无私奉献。冒着可能流产的风险承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实地评估“中国丹霞”时的讲解及专业翻译工作,抛下仅两、三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大儿子前往北京和巴西进行申遗材料筹备及国际科技攻关,怀着 6 个多月的二孩与梵净山申遗团队在办公室一起通宵加班,为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材料做最后修改,后带着仅 2 个多月的二孩几度赴梵净山开展申遗工作等。申遗材料最终都经国务院领导签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大提升了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她为中国成为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示了中国智慧。
第二、长期关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事业,破解发展与保护“两难”,探寻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肖时珍长期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如何协调的问题,研究国际规则,协助遗产地破解发展与保护“两难”。她作为项目副组长编制的《新建贵南铁路项目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专题报告》、作为项目组长编制的《赤水市丙安水库工程项目建设对赤水世界遗的影响专题报告》等都获得国家业务主管部门批复,并得到世界遗产中心及 IUCN 的认可,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由于过去过度开发利用而长期被国际社会关注,肖时珍为其开展研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三轮保护状况报告。终于,2020 年 12 月,IUCN 对武陵源世界遗产的保护展望从第三档“重点关注”成功晋级第二档“较好”,改变了国际社会对武陵源乃至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形象,也改变了武陵源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肖时珍受国家住建部、国家林草局、各省林草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邀请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研究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100 余场次,多次到大学、小学和书店等地为全民开展与生态文明和世界自然遗产相关的科普公益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