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静,女,1966年1月出生,哈尔滨市阳明小学校长。
于静校长先后担任过四所学校的校长,她把全部精力融入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坚持用真心真情做真教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记得于静校长刚调入阳明小学校时,老师们都以观察的目光在看她。很快,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精力充沛、平易近人、凡事喜欢率先垂范的好校长。每天清晨,上班铃还没响,于校长的身影就出现在校园。操场上有纸屑,她弯腰捡起;教室、办公室每天都去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她常找老师谈话,谈工作、谈家事,让人感到温暖舒适、满是感动。她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紧紧吸附着师生的向心力,只要有她在的地方,老师和学生就会觉得踏实、心安。她说:“领导就是要为大家做好服务。我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化解和减轻教师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使他们在心情愉快的状况下努力工作。”
当学校所有人的心开始拧成一股绳之后,于校长又开始运筹帷幄,筹划着学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她认为最能彰显一所学校气质的并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还有这所学校的师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于校长又确立了“希望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奠基希望引领”的工作思路,以培育身心健康、品学优良、全面发展的希望学生为目标,建设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希望校园。”现在“希望”对于阳明教师而言,不再是个简单的词语,它已成为一种理念融入进了每一名师生的心里。
于校长工作上开拓创新。她不断用自己的新思想指导自己和全校的工作创新,让教育不断回归本真,让教育成为真正育人的事业。她立足学校实际,提炼出“12345”的校本研修思路,即围绕“课堂”这个核心,抓好“情感、民主”两手管理,突出“教研组、课题组、学研中心”三个重点,遵循“自主、超越、合作、共进”四项原则,坚持“理论学习、案例学习、教学设计、观课议课、反思总结”五步推进。从制度的建立到过程的管理,步步夯实。特别是落实了以研促教观,打开了共学共研共享的良好局面,推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随后不久,她又带领班子成员创造性地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发展为宗旨的“希望课程”体系,完善了“希望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校本课程设置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延伸课,包括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的“书法课程”、“诵读课程”和“阅读课程”。二是兴趣爱好类校本课程。2015年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教师特长,利用学校资源,开发了五大类二十余门校本课程。学生们拥有自主选择权,完全凭兴趣自主选课,授课形式也从班级统一教学改为跨年级走班式上课。大多数学生对校本课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学科课。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点燃希望,学生彰显个性、放飞梦想。
打造书香校园,于校长也没少花心思。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常鼓励老师们多看书,多钻研业务。她为老师开设了阅览室,增购了书籍,还给老师们报销自购图书的费用。于校长还在二楼为孩子们创设了图书角,设计了一条醒目的横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是她对全校师生的期待。于校长喜欢传统文化经典,她精选了古今名句,并制成精致的标牌,悬挂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行动。从2016年3月起,在于校长的提意下,学校利用每天中午的一刻钟,诵读《论语》,增加师生的文化底蕴。2018年4月,于校长代表哈尔滨市远赴福建做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介绍。
多年来,于静校长不忘初心,始终践行着用真心真情做真教育的初衷。作为学校的灵魂,她有超前眼光,有创新想法,有宽广的胸怀,不断为学校每一个师生搭建成长和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