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春,女,汉族,197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三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24年来她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对患者温暖如亲人,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认真负责。她经常白天出门诊,晚上做手术,常常“连轴转”,每年有近200天住在医院里,被称为医院科室的“铁人”。2021年,张国春荣获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劳动技能竞赛标兵个人。
视病人如亲人,真心的温暖是治愈疾病的良药
在患者的眼里,张国春是一名认真、负责、热心的好医生。在工作中,她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一位84岁的大娘因心力衰竭等疾病,7年来经常到张国春负责的科室住院,大娘常年卧床,小女儿患有精神疾病。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患者,张国春每次在她来住院前,都会早早地为她们一家三口安排好房间,准备好给大娘的小礼物。一个水杯,一个靠垫,一罐蛋白粉……每次大娘一见到张国春主任,就像见到自己孩子一样开心。大娘也会带来自己家蒸的馒头或包的饺子送给张国春主任。“主任太忙了,我们就想让她能吃上一口热乎饭。”时光荏苒,7年来姚大娘女儿的手机里,记录下一张张温暖感人的画面,一段段医患间爱心感动的故事。
在心血管内三科病房的走廊里有一面锦旗墙,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或是全力以赴从死神手里“抢”患者,或是细致耐心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或是如亲人般照看患者、或是夜以继日守护患者健康与平安……张国春总是满脸笑容的面对每一位患者,患者不但治好了疾病,更获得愉悦的心情,真正得到了“双心”治疗。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记得刚刚入职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时,张国春写下了一篇感言,题目叫《慎独》。她在里面写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医学是一项良心工作。唯有真正的热爱,才可在漫长而艰苦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她深深地热爱着她的工作。
2018年的除夕夜,张国春突然接到来自医院药剂科同事的视频电话。原来,这名同事在返乡的火车上遇到一位突发疾病的乘客,列车长紧急寻求医务工作者的帮助,她第一时间联系到张国春。根据视频情况,她迅速判断患者可能突发心脏疾病,立即在线准确指导同事给予患者心肺复苏。经过及时抢救,患者终于恢复意识并安全转运至附近医院治疗后康复出院。
张国春的手机微信就是一个小型的“互联网医院”,大约有7000余名患者随时通过微信向她咨询病情,就诊指导。每天繁忙的工作后,她都要坐下来集中回复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坚持在朋友圈推送医学科普知识,将健康管理的理念传递给群众。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一天有24小时,张国春就有24小时在工作。”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却一点儿也不夸张。她经常是白天出门诊,晚上做手术,常常“连轴转”,每年有近200天住在医院里。正是这样的“拼劲儿”,使她被同事们叫做“工作狂“铁人”。
新冠病毒感染发生后,张国春始终坚守在临床工作第一线。面对患者罹患心肌梗死命悬一线的紧急情况,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三级防护下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内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并为阳性确诊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20多斤的铅衣外套上隔离服再加上手术衣,整台手术下来,她已经大汗淋漓,几乎快要虚脱。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医护人员面临巨大压力。科室里“倒下”一个医生,张国春就顶替一个医生。她独自连续值班一周,终于等到所有医生陆续上岗,自己却病倒了。
张国春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到患者。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心血管治疗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在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心脏康复领域,创新开展多项新技术,书写了医院心内科发展史上多个零的突破。
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患者们将医生比作生命的使者、健康的卫士。让更多患者能够解除病痛,康复而归,是张国春从医二十四年来始终如一的心愿。她常说,如果心中没有爱,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而她也正是用这样一份初心,诠释了对职业的坚守,对医学的执着,也诠释了她对患者无限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