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楠,男,回族,1985年参加工作,四川省肿瘤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导师。张国楠坚持每天六点五十分到达医院,准时查看病房,关心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进行疑难杂症会诊,节假日也不例外。从医39年以来,张国楠和他的团队一起挽救了无数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
以维护女性健康为己任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女性健康,也常常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痛苦,而卵巢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复发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是将患者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熊女士是张国楠经治的众多患者之一,她的治疗过程艰难,惊险不断。2014年,熊女士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这一消息对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当时腹水已经非常严重了,肚子像怀了8个月胎儿那么大。”在医院见到张国楠时,熊女士泪水止不住地流。张国楠坚定地说:“放心,我们肯定尽全力为您诊治。”短短的一句话,让熊女士在至暗时刻看到了希望,也让她在多年求医路上拥有信心。从2014年确诊到2018年结束治疗,经过4次复发、35次化疗、37次放疗、2次大手术后,熊女士恢复了健康,并重返家庭与工作岗位。现在的她正在和普通人一样享受退休生活与家庭温馨时光。她说,是张医生的专业、真诚以及家庭的温暖,支撑着她配合治疗。
卵巢癌的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验丰富的张国楠归纳总结出:决策是方向,手术是基石,化疗是关键,PARP抑制剂是希望,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护航,全程管理是保障。这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获益更多。
追求真理推进学科发展
医学进步如深海夜航,善学者尽其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张国楠致力于以“临床发现问题”为导向,进而再深耕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再进行推广,最后制定出全面规范的中国专家共识。
张国楠于2012年5月发表了以关注子宫分碎术对早期子宫肉瘤预后影响为主题的文章,率先在国内对分碎术的不良后果发出了警示。但随后几年,临床仍可见因无保护性分碎术而严重影响预后的子宫肉瘤或腹腔内播散性平滑肌瘤病患者。因此,2020年张国楠牵头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并由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作为指导专家,以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的组织名义发布了我国首部有关子宫(肌瘤)分碎术的专家共识文件,并以学术会议讲授、交流和培训班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该项目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腹腔镜下子宫(肿瘤)分碎术实施的规范化,有效避免了一种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者滥用。他带领团队将无瘤技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肿瘤)分碎术中的规范操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并广泛推广,荣获了2022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张国楠和他的团队在追求进步方面从不停歇:2012年,在国际上提出TLR4/MyD88信号通路与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相关;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内开展晚期卵巢癌“卷地毯”式肿瘤细胞减灭手术、提高卵巢癌手术的切净率;2013年,牵头成立省内首个妇科肿瘤MDT(多学科协作)团队,并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妇瘤专家开启远程国际合作与交流;201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宫颈癌的嗜神经侵袭影响患者预后,并提出了宫颈癌保留神经手术的适应证。
不遗余力传道授业解惑
张国楠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提倡医教并重,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做到言传身教,提倡以“临床发现问题”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注重以临床为核心,贴近患者、了解患者痛苦并学会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患者带来获益,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妇科肿瘤专业人才。
2001年,张国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修时发现,在美国很少遇到严重到仅靠肉眼就能诊断的宫颈癌病例,后来才知道这主要归功于美国宫颈癌早期筛查做得好。而在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宫颈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宫颈上的肿瘤,大夫肉眼几乎就能诊断。张国楠意识到,要减少宫颈癌,早期筛查很重要,而他作为妇科肿瘤医生有责任与义务去做这件事。
多年来,张国楠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地推广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为基层百姓谋福利,他的足迹遍布西部大多数地方,为当地女性带去希望。他与社会组织合作,在四川困难地区建立了宫颈癌筛查点,进行宫颈癌筛查工作,为300多名妇女提供帮助,筛查出近10例宫颈癌癌前病变。他还当选了2023年、2024年的“连心工程——女性健康关爱与妇科肿瘤防治能力提升项目”首批专家组成员,还被聘为四川省宫颈癌防治宣传大使,为加快推进宫颈癌消除进程,进一步保护和促进广大女性健康出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