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临汾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山西省劳动模范,临汾市王青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立志学医济苍生
王青是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首席专家,用火眼金睛让消化道早癌无所遁形,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他为了摘取“消化内镜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操作难度极高的ERCP术,常常身穿几十斤的铅服,顶着射线的辐射,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带领科室技术团队全力发展3E技术,推动消化微创诊治水平实现新跨越,填补了我市多项技术空白,造福了无数患者。
救死扶伤践初心
今年56岁的王青从医生涯已走过32个年头。年幼时,爷爷、大伯生病时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下定决心学医,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更能施展所学实现救死扶伤的理想。
1991年,王青从山西中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为一名主攻消化领域的医生,开始了治病救人的医师生涯。2011年,王青成为了消化内科主任。当时,由于医疗设备和条件的限制,面对肝硬化出血等危重患者,没有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患者死亡率较高。王青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才能带领团队扭转这一局面,更好地救治患者?
上任伊始,王青多次前往当时全国消化内科一流水平的西安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学习,系统学习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及各种内镜下的诊疗技术。
有了金刚钻,瓷器活自然不在话下。2013年的一个深夜,32岁的张女士因大量吐血住进了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张女士之前被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在入院前吐血总量已达2000毫升以上,入院半小时再次吐血,面色惨白、四肢发凉且出现休克症状,生命危在旦夕。值班医护人员一方面立即紧急处理,一方面赶紧通知王青。正在睡梦中的王青火速赶至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患者出血为食道胃底静脉破裂所致。
“必须马上止血,手术方案采用食道静脉曲张硬化术!”明确病因后,王青当机立断决定做手术。经过20分钟内镜下的治疗,患者停止了出血,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像这样的抢救,对于王青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表示:“医疗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过硬的作风,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不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身披铅甲终不悔
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年出院人数2500余人,胃肠镜检查数量30000余人次,其中ESD术、ERCP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操作更是达到4000余例。
但不管工作多辛苦、多忙碌,王青都会尽心照顾好每一个患者。大查房、出门诊、主刀手术、参与会诊、临时急救,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总是把王青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他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三十二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经年累月的操作内镜和手术,也让他患上了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一系列职业病。然而,他却没有叫苦叫累,手术台上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一下午,有时甚至会持续一整天。实施ERCP手术时需要穿三四十斤重的铅服,并承受辐射的伤害,一台手术下来辐射就会使人全身无力,对人体伤害很大,为此不少人都望而却步,王青却没有丝毫退缩,再长、再难、再累的手术,他都会咬牙坚持下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及内镜操作技巧,王青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分批派遣科室医护人员前往长海医院、中山医院、西京消化病医院学习消化系统的前沿技术。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上海知名专家前来坐诊、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不断提升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
“消化内科的工作辛苦是辛苦,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尤其是成功抢救危重症患者,挽救一个命悬一线的鲜活生命时,特别有成就感。”王青表示,患者的康复、家属的笑脸就是他工作的动力,他会继续探索前沿技术,当好患者消化系统的健康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