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名医风采 > 余惠祥

余惠祥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余惠祥

  余惠祥,男,汉族,1952年10月生,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2012年退休后继续返聘留在医院为群众服务。

  余惠祥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断改良、推广“彝医水膏药”疗法;参与运用彝医“上法”理论研制彝药,参与研究制定首部彝药地方标准,推动建立中国彝医药博览馆,编撰《中国彝医方剂学》等多部彝族医药著作,为彝族医药研究发展与传承创新鞠躬尽瘁,3次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荣获云南省政府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

  秉持初心 全心全意服务患者

  余惠祥自18岁起便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踏入医疗行业,至今已默默耕耘54年,始终坚守着医者仁心的初衷,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其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深深信赖。

  虽已年过七旬,但余惠祥上门诊从不请休假,也不限临时加号,坚持看完所有患者才肯下诊。返聘后12年间,他已累计看诊5万余人次。尽管双鬓已斑白,他仍旧尽职尽责。余惠祥常说:“有生之年最大的快乐就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看到他们好起来,就是一种幸福。”

  余惠祥对待患者像亲朋好友,开处方时总是慎重考虑,尽量避免使用昂贵的药材。遇到患者需要用一些医院不常备的彝药时,他便会抽休息时间上山亲自辨认采集,免费送给患者。有的“老”患者也会拿些稀贵药材到诊室“为难”他,让他辨认品类和真伪。但不管辨认结果对错,这些患者都有意将药材送给余惠祥做研究。

  精益求精 不断探索非遗创新

  2012年,余惠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医水膏药”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彝医水膏药的制作方法虽然纯正,但存在着保存困难、携带不便以及患者自行使用受限的问题。为探索改进,他自费采购药材和设备,在家中潜心研究,不断试验。每次药膏制好后,他总是第一个以身试药,确保没有不良反应,才放心使用于患者。

  经过反复摸索和改进,余惠祥研制出可放置在小瓶内的油膏型水膏药,其药效稳定,也便于储存和携带。然而他并没有停止探索,最终他研制出硬膏型水膏药,这一创新使得药膏具备更出色的疗效和稳定性能。遇到适应症患者,他便会按量免费赠予患者使用,认真记录、跟踪随访疗效。截至目前,他已先后赠予数千人次使用,并不断改良完善药膏。

  奠基树本 矢志发展彝族医药

  2006年,余惠祥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与来自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等七家科研机构的同仁们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起《云南省药材标准》中“彝族药材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他带领小组早出晚归、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采集植物、动物、矿物药材标本,并逐一进行核实。历时1年,该标准终于颁布施行,为彝族药材的使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及质量控制等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在此期间,余惠祥还带领团队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彝药实物,并制成可保存的标本,极大地丰富了楚雄州中医医院于2003年创立的“中国彝族药物标本库”,为标本库随后扩建成“中国彝医药博览馆”作出了较大贡献。

  此外,余惠祥先后参与编撰了《中国彝医方剂学》《中国彝族药学》《中国彝医基础理论》《云南彝医药》等彝族医药专著,参与运用彝医“上法”理论研制彝药“咽舒宝滴丸”,为彝族医药研究发展和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9年起,除了每周看门诊外,他将其余精力全部投入到整理、编撰由滇、川、黔、桂四省共同推进的《中国彝医药典籍·本草卷》中,将终生无私奉献给了彝族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余惠祥相关资讯:

  • 2025年中国好医生
  • 【余惠祥】同名的人物

    余姓名人

    名医风采

    同年(1952年)出生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