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男,汉族,197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第二党支部书记、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在神经外科领域,先后荣获人民日报“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复旦大学“十佳医务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朱巍长期从事疑难脑血管病、颅底外科疾病的治疗和临床研究,每年开展复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等高难度手术500余例。他在国内较早研究现代脑血管搭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显著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治愈率与安全性。发表了有关颅内外血管重建策略的系列论文与专著,详细阐述了血管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技术要点和策略,推动了我国难治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水平提升。在国际上,他率先开展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瘤壁成像技术,预测脑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研究,为脑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与手术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朱巍还创建了一站式复合手术脑动静脉畸形诊疗体系,该体系可结合术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根据不同类型脑动静脉畸形,针对性地提出手术诊治策略,降低了脑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部分难治性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治愈率。
爱岗敬业,勇于探索
朱巍不仅在岗位上恪尽职守,他还富有探索精神。他发现了脑动脉瘤发生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新机制,阐明了动脉壁平滑肌表型转化所导致的弹力层破坏是脑动脉瘤进展和破裂的关键病理改变之一,提出“平滑肌炎性表型转化—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调—内皮细胞逃逸”,推动了对颅内动脉瘤发生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探索不只于理论,他还紧贴临床需求,寻找从根本上解决相当部分复杂脑动脉瘤的新方法、新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自主研制出第3代脑动脉瘤支架,为探索有效降低脑动脉瘤栓塞后复发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通过不断探索,朱巍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临床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80篇,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12篇。
医德高尚,无私奉献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曾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支部书记,朱巍认识到先进的党支部不仅要围绕科室发展,更要支持祖国医学事业发展,深入基层和边疆为群众服务。他通过组织华山神经外科专家团队赴西部地区开展医疗扶贫;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广西百色、贵州遵义等地开设义诊,帮助当地医院进行神经外科疑难病例救治,并开展神经外科新技术培训;在云南省维西县设立乡村医生赋能培训项目等措施,提高偏远地区的医疗救治能力和医学教育水平,为偏远地区民众就医送去真切的关怀。
新冠疫情期间,朱巍不仅动员神经外科精锐护理人员驰援武汉,还积极募集资金及抗疫所需物资,全力支援抗疫。他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党支部党员奋战在前线,积极开展神经外科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