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强,男,1973年11月生,蒙城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农技推广站站长。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孙建强利用现代化多种形式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现场会等600余期,受训人员达10万人次;始终坚守在小麦、玉米苗(农)情监测工作第一线,每年累计开展监测90余次,并完成多个试验研究项目,在《安徽农业科学》《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孙建强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奖2项。获评亳州市首届拔尖人才、亳州市先进工作者、2021年亳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传播农业技术,始终坚守在苗(农)灾监测第一线
蒙城县漆园办事处种粮大户王永杰是孙建强指导的大户之一,2015年王永杰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均创蒙城县最高纪录!孙建强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现场会等600余期,受训人员达10万人次。
每年的小麦抽穗扬花后,孙建强经常是早上去监测点取回麦穗样品、回来后在烤箱中烘烤至深夜,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数据,他都是自己剥粒、称重。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不畏严寒酷暑,放弃节假日和双休日,始终坚守在小麦、玉米苗(农)情监测工作第一线。孙建强带领团队认真开展小麦、玉米、大豆的苗灾情监测工作,每年累计开展监测90余次,形成监测报告30期,发布田管技术意见18期。
开展试验研究,助力人才培养
孙建强主持完成了蒙城县诺丰129花生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淮北旱茬小麦生育后期防早衰与防倒技术研究、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等5项课题研究;参与完成了《安徽江淮区域小麦高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省夏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麦茬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等20多项重大农业项目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肥料效应的“3414”试验及大田肥料对比示范、小麦化控防倒、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控释肥示范、新美洲星试验、玉米有机钾肥试验等60多个试验示范项目。在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先后指导培养了安农大农学院17位博士研究生(含5位外籍留学生)和18位硕士研究生(含1位外籍留学生)。
在《安徽农业科学》、《安徽农学通报》、《现代农业科技》、《农技服务》、《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在省市农业网站上发表农业宣传报道220篇。参与了《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手册》的编写和《安徽省小麦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等4个地方标准的制定。
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业发展
多年来,累计推广瓜菜新品种25个、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2500万亩;推广科学播种、集约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设施栽培、防灾减灾等新技术32项,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
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强化技术服务,助力蒙城县小麦、玉米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蒙城县先后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县、百万亩吨粮田、吨粮县的荣誉称号,粮食单产位、总产稳居全省前列,顺利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先后九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积极参与扶贫包保,助力脱贫攻坚
严格按照县贫困户帮扶工作要求,每月他至少走访一次帮扶的2户贫困户,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生活用品;利用自身掌握的业务知识,对贫困村定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环节通过召开培训会,现场会,下发明白纸、手机短信等方式,对贫困户、边缘户以及其他农户开展以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培训工作,助推贫困户丰产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