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超,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10月参军入伍,2006年11月退出现役,现任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二级调研员。田建超带领省科协工作队进驻南刘家窑并兼任村里的第一书记以后,带领干部群众抓党建、树新风、挖穷根、谋富路,因地制宜谋发展,让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十分羡慕的幸福村。
一、加强党建增信心 找准目标挖穷根
2018年的3月,田建超带领工作队入驻了南刘家窑村并正式上任村里的第一书记。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和群众谈话,他认识到这个村贫穷落后,关键是缺少一个能带领群众发展的领导班子。为抓好对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培养,他带领“两委”干部到西柏坡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进行不忘初心教育,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正定塔元庄、房山区韩村河参观学习,开拓思路,并在处理具体问题中给党支部班子教办法、压担子,提升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工作能力。
二、以村为家全力拼 互助院里暧人心
2018年,田建超和工作队入驻时,全村仅有1户人家住砖瓦房,其他大部分都是墙体变形、窑顶开裂的土碹窑,经鉴定全部属于危房。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是村里群众的最大愿望,也是实现全村如期脱贫的关键。
为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安全问题,田建超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谋划争取了“互助幸福院”建设项目。2018年,占地8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南刘家窑“互助幸福院”项目立项。为项目顺利实施,田建超旧窑拆迁,场地平整,为项目实施做好了准备。经过近一年建设,2019年9月,“互助幸福院”46间新房全部竣工。为让村民顺利入住,又投资20余万元,为互助院的化粪池接通了排污管道,在每家门前安装了制式凉衣架,给每家定制了沙门、碗柜、窗帘、棉门帘、床上四件套等生活设施。当年入冬前,全村34户常住人口,全部搬进了卫生间、太阳能、地下室、储物间、门卫房等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互助幸福院新房里,彻底解决了村民住在土窑洞里一遇雨雪天气就担惊受怕的危房问题。
三、千方百计抓基建 条件改善吸引人
2018年之前的南刘家窑,进出村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沙石路,路窄沟深坡陡,无任何防护措施,存在很大交通安全隐患,村内道路全部为土路坡道,遇雨雪天气泥泞不堪。田建超带领工作队驻村之后,积极争取县、乡党委和政府支持,把1400多米不足3米宽的进村路、主街道,重修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安装上40盏太阳能路灯,并在深沟路段两侧加装了400多米安全护栏。对村内主要街道实施了硬化、亮化,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升级改造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更换饮水管道,安装了24部全景摄像机,对全村的进出路口和重点部位实施了全覆盖监控。协调种植新疆杨480棵,国槐180棵,金叶榆钱180棵,对进村道路两侧,互助幸福院广场和村民之前的旧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
四、因地制宜谋发展 提升收益增幸福
南刘家窑村除了现有的1155亩耕地,没有其他产业。为实现村里群众稳定增收、高质量脱贫,田建超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谋划了村里的增收产业。一是动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实际收入。为促进种植品种改良,田建超带领工作队经多方考察先后引进了张杂谷13号、冀张薯12号、郑商薯等新品种,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产量和收益。二是为解决农田干旱问题,多方争取修建了5个蓄水量为2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输水管网1.2万米,使全村的所有耕地都具备了灌溉条件。请进了种粮大户刘满军,一次流转了村里500多亩的撂荒地。土地流转费加上农户的务工收入,每年都能为村里增加十几万元的收入。三是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村里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培土机、杀秧机等农用机械,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因为没有农机驾驶员,田建超自当农机手,连续两年义务为群众旋耕土地近600亩,大大减轻了村民生产成本。四是针对村民年龄偏大,没有专业技术的实际,利用村民搬进互助院后闲置的旧庭院,培植发展小型庭院经济。五是争取光伏发电项目,为村里建成了3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增加收益十几万元,用于支付公益岗位工资和无劳动能力户的生活补贴之外,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多元。通过转变思路,南刘家窑村的年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三千多增加到到2020年的九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