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经营禽蛋厂,2000年创办企业,涉及的项目包括六大类:销售(汽车一级代理六个品牌;二级代理三十一个品牌)、修理及加油、出租车营运、驾校、拍卖公司,现企业运营良好。曾先后于1995年9月,被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6月,被中共荆门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2月,被省贸易厅、人事厅评为贸易系统先进工作者。2008年5月,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湖北省自强劳动模范”。2008年11月,荣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湖北省商贸流通业改革发展功勋企业家”荣誉称号。
奋发自立 自强不息
——荆门市陈卫平同志自主创业事迹
陈卫平,男,生于1954年4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肢残二级,1970年参加工作,高级经济师,现为荆门中辰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多年来抱着残肢病体,满怀信心,始终跟党走,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践证明了他的格言:上善若水,吃亏是福。他的自主创业精神震撼人心。
身残志坚谋发展,锲而不舍求生存
90年代被戏称为枪打不死,车撞不死的陈卫平,两次因公受重伤,这沉重的双重打击无情地摧毁了他健全的身体,留下了终身无法逆转的后遗症:部分肢体残疾导致基本生活功能丧失,多处神经受损,左臂萎缩全天持续性神经疼痛不止。揪心的疼痛,日如蚁咬鸡啄、坐立不安;夜如火燎针扎,不能入眠。一旦天气稍有变化,更是让他难以忍受疼痛。
1994年4月14日受枪伤后,他在医院接受了近16个月的治疗,其中有11个月瘫痪在床。当时,企业经营状态不好,没有资金继续治疗,加上企业亏损严重,时间上也不允许他继续待在医院里。陈卫平毅然停止了医院治疗,拖着病残的躯体回到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为了拯救日益亏损的企业,转危解困,陈卫平不顾重病在身,多次上省城、跑北京,瞪上海,为了能在第一时间赶到领导办公室,他凌晨三点他就得从荆门出发,;为了争取时间尽快赶回荆门布置工作,往往晚上10点钟还从武汉匆匆启程。荆门至武汉的公路,覆盖着太多他的足迹;满天星辰,见证了太多他的身影。
陈卫平深深知道,企业的发展时不我待,他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寻找商机、去争取资源、去开发市场。就在陈卫平不顾病体,全身心为企业谋求发展时,谁也想不到又一场大祸会降临在他的头上。
1998年4月24日,陈卫平前往武汉争取批准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审批手续,事情办完后已是深夜。陈卫平同往常一样,满身疲惫地从武汉往回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乘坐的车撞上了逆向高速行驶的货车,车辆彻底报废,同行的4人,1死3伤。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在此次事故中,陈卫平再一次严重损伤,本已残疾的肢体又丢掉了脾脏及两根肋骨两大部件,胸腔盛满积液,几度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然而,具有顽强而旺盛生命力的陈卫平挣扎着,他反复警醒自己不能躺下:“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业等着我啊,出租车落实了吗?修理厂进展如何?汽车销售量怎么样?我不能就这样倒在死神和病魔面前!”
虽然躺在病床上,他的脑子里却翻江倒海,如波涛汹涌。等不及身体痊愈,陈卫平又拖着简直可以用千疮百孔的身体投入到工作的第一线。
时光追溯到2000年,企业因经营困难面临下岗。面对昔日几十位同事无助的目光,经过反复思索和痛苦的抉择,陈卫平在前景不明结果难料的情况下,无奈地接受了250万元巨额的债务。他深情地对同事们说,我的身体并不健康,但我同样站起来了;现在企业经营有困难,但我相信,我们也一定会让它活下去、站起来!
经多方筹措,从零开始,为求生存,不惜病痛,身残志坚率领留守的几十名同事共谋事业,重振雄风。
哀兵必胜齐努力,众志成城业亦兴
创办私营企业后,“大锅饭”“领工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陈卫平领着几十名员工,犹如被遗弃的孩子,无人问津,怎么办?敢问路在何方?陈卫平思考着,信念!只有坚定的信念,我行,我能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求人不如求自己,陈卫平拖着残缺的身躯,凭借敏锐的经营头脑,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准确把握市场前景,以身作则,组织企业的60名员工开展了勇敢的自救,并公开提出要让每个员工有饭吃,按时领工资,决不让一个员工失业,大家同生死,共存亡,齐发奋,共图强。
经营方式上果断调整经营策略,丢掉无利润、无竞争力的蛋品加工及纸箱生产,冷库转产车辆维修,汽车销售以小博大,在众人的努力下,企业经营有了转机,员工看到了希望,奋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在陈卫平同志的率领下,自制工具节省资金,开发出有企业特色的加工工具、施工工艺。历经八年的艰苦奋斗,企业由当时的6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68人(不包括邻地分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到以汽车为主体的学车、买车、卖车、修车、救车、检车、洗车、美车、汽车加油、出租营运于一体的汽车专业经营公司,并在毗邻地区建立了分公司,初步形成了购销服务于一体的经营网络。企业从巨额亏损中一步一步走出来了,8年来还清债务3000万元,为改善环境,发展经营又投入2000万元兴建上海大众4S店,使企业成为当地同行业中最具有实力的企业,并通过了国家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现在每年上缴各项税费是改制前的近十多倍,高达2000多万元,企业员工收入达到当地较高水平,企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运营状态。
因成绩卓越,陈卫平被评为市级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市级表彰,企业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省、市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企业文化优秀单位,市级文明企业单位荣誉称号。
针对这些成绩、荣誉的取得,陈卫平总是认为应该归功于党的领导,政府各部门的正确引导支持,特别是残联的支持鼓励,更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践行了哀兵必胜的现实,只有众志成城才能有今天的事业兴旺。
发展需靠众人扶,致富常怀感恩心
企业发展壮大,但陈卫平的心里越来越不平静,“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和员工给的,我有今天,功在社会,德在员工。我要用毕生的奉献回报社会,回报员工”。
言必信、行必果。在企业管理上,陈卫平突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关心每一位员工的衣食住行,长期为退休老人养老送终,为员工的生日送礼祝贺,对生病住院员工派专人探视护理。陈卫平经常说,企业虽然是民营的,但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是企业的主人,回报社会先从回报员工做起。因为自己身有残疾,陈卫平从来没有歧视过残疾人,相反给予了残疾人群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九年来,陈卫平接受残疾员工18人,将他们一一安排到力所能及的岗位上。
2002年,办事经过荆门市新修建的天鹅广场时,陈卫平发现美丽的广场边搭起了一个简易棚,一个老人正和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坐在棚子边啃着馒头。陈卫平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姓郝,是从河南流浪到荆的孤寡老人,小女孩是他在流浪途中收养的弃女。父女俩从一座城市流浪到又一个城市,靠他人施舍的剩饭菜为生。
看着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啃着脏兮兮的馒头,稚嫩的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惊恐而无助地望着,陈卫平的眼眶湿润了。虽然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陈卫平仍然保留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用略带激动的语气说,“老人家,从今天开始,你们就不要再流浪了,荆门就是你们的家乡,中辰工贸就是你们的家。”陈卫平当即决定,让老人到公司守门,并马上安排人为小女孩上户口、找学校。7年了,当年的小女孩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在陈卫平的关怀下,一直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每当谈起这一对父女时,陈卫平总是坚定地说,我们公司一定对小女孩负责到底,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我们一定让她完成学业。
这九年来,陈卫平和他的公司员工们,每年都对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资助行动,共资助各项助学金近20万元,与荆门第一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培养维修工人,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专业人才。去年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观注和轰动,作为一个私企老板,陈卫平知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带头并且组织公司全体人员及下属出租车公司从业人员为“5.12”中遇难的同胞捐款,献出自己的力量。
现在企业的各项功能齐全,建有食堂、理发室、洗衣房、单身宿舍配备了冷暖空调,员工工作时间的中、晚餐全部免费,年、节、假日都发放福利慰问品。这些关心员工、回报社会的举动让他的企业内充满和谐气氛,他要求员工在家里是个好成员,在社会是一个守法公民,在企业是一个模范员工,因而他的企业内无一个法轮功分子,无军转干部上访,无一吸毒、赌博违法人员,无一人上访闹事的良好局面。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吃的是食堂,住的是办公室,关心的是员工,干的是事业,想的是社会。要求员工做到的,他带头先做,要求员工禁止的,他自觉遵守。
在陈卫平的潜移默化下,企业员工大都树立起了回报社会的意识。今年高考期间,陈卫平和荆门晚报携手开展了 “的士司机接受高考学子”的活动,号召公司的的士司机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为高考学子做好服务工作。在他的号召下,全公司的的士司机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免费接送了数十名家庭困难的高考学子。
“让人非我弱,吃亏是福”是他的信念,也是教育员工的准则,员工是企业的参与者,是企业利益的受益者,财富的社会属性是他一贯倡导的财富共享理念,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共同的奋斗,共同的业绩,共同的理想,才能共享人生的伟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