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余刚,男,汉族,1968年3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马余刚于1989年从杭州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马余刚领导RHIC-STAR中国组研制完成了基于MRPC型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极大提升了STAR探测器的粒子鉴别能力;与合作者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发现了最重的(截至2017年11月)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首次实现了对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测量,以上成果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测量了氩核的量热曲线并系统给出了氩核液气临界现象的实验证据;测量获得了22Mg的高激发态双质子发射的实验证据,提出了利用输运模型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方法,提出了轻核α团簇结构的新探针等。马余刚先后在法国岗城大学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回旋加速器研究所访问研究。
截至2017年11月,马余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