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女,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妇联兼职副主席,“新疆花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王秀芳从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新疆花儿”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自费在家里举办“花儿”培训班,还成立“花儿”宣讲队、“王秀芳花儿小院”志愿者服务队,年均开展宣讲、走访、慰问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王秀芳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
不计报酬传承非遗技艺
“新疆花儿”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吸收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音乐元素,运用本地汉语方言演唱,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王秀芳嗓音清亮,年轻时就喜欢唱歌。1999年,在一次活动中,王秀芳领唱了一首《我的祖国》,“新疆花儿”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韩生元老先生在台下听到后,觉得她特别适合唱“花儿”。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孙子的搀扶下找到了王秀芳,他说:“丫头,我80岁了,一肚子的东西没人学,等我走了就失传了,太可惜了。”看到韩老这么大年龄还在为“花儿”的传承做积极努力,王秀芳很受感染,便拜韩老为师,开始认真跟着韩老学唱“花儿”。
王秀芳夏天干农活,晚饭后挤出时间去学;冬天农闲时,几乎天天都去学。为了唱好“花儿”,她每天早起吊嗓子,接着就是打开电视,放上买来的“花儿”光碟,边听边学边分析,还远赴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学习。2011年,韩生元在家中辞世。王秀芳跪在师傅床边悲痛欲绝,想起师傅生前对“花儿”的热爱,她一心想把“花儿”传承下去。
2013年,王秀芳腾出自己家的一间屋子,办起了“花儿”少儿培训班。为了能让孩子来学“花儿”,王秀芳在村民大会上说:“谁家小孩要是愿意学,免费,每人每月补助50元。”不到半年时间,来学“花儿”的孩子由3人增加到42人,这些学生中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慢慢的,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花儿”有了成效,纷纷表示,不要王秀芳的补助,也要让孩子继续学习。2014年,王秀芳组建了“花儿小院”文艺志愿队,她把喜爱“新疆花儿”的农村姐妹们召集起来,免费教唱花儿,如今文艺队已有志愿者300人。
用“新疆花儿”宣传党的好政策
“花儿”作为民间艺术,既能极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是宣传党的好政策的“小喇叭”。王秀芳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结合村民日常生活,谱上“花儿”曲调,创作了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幸福生活万年长》、宣传民法典的《忠诚为民重担挑》、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初心路上再扬帆》等600多首歌曲,在掌上乌鲁木齐等线上平台传唱,浏览量达10万 。“二十大的精神放呀放光芒,中华儿女心呀心激荡。”“新时代我把‘花儿’唱,心窝里像装了蜜糖。”王秀芳创作的“花儿”唱词中,饱含了对新时代的赞颂,给“花儿”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王秀芳带领“花儿小院”文艺志愿队在全疆各地演出,年均开展惠民演出600余场次、花儿教唱60余场次,受益人群达20余万人。在文艺队里,60多岁的王秀芳既是演员,也是队长,既是创作员,也是场务。她想趁着现在能跑动多演几场,让更多的群众欣赏“花儿”、了解“花儿”、爱上“花儿”,把党的好声音通过“花儿”送到千家万户。
除了用“花儿”歌颂党恩,王秀芳和她的“花儿小院”文艺志愿队一直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她们定期慰问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孤寡老人、患病儿童,送去爱心物资。先后资助8名家庭困难的儿童完成学业,年均资助金额达1.5万元。20多年来,王秀芳走出了一条“花儿”追梦路,也走出一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歌唱党的好政策的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