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凤,女,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出生,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三中学校医。1995年参加工作,从事教育一线17年,后调任校医工作至今。多年来,常永凤忠诚于教育事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工作之中,师德尚高,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常永凤曾荣获市级骨干教师、旗级优秀教师、优秀班集体、教学能手、教学竞赛一等奖、政府嘉奖、优秀党员和疫情优秀志愿者等奖励。
为人师表,是学生前行的灯塔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她深受学生爱戴,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不拈轻怕重,服从学校分配,经常和同事们一同探讨工作,谦虚好学。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把丰富的知识投入到对学生的热爱培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教学方法,班级成绩全旗一直名列前茅。她连续15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始终关心爱护每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坏孩子”。2006年,她带八年级,班上男生多数思想单纯幼稚、淘气贪玩,甚至课间、放学后竟有打架、骂人的现象发生。经过“明查暗访”,她了解到这些学生多数是因父母离异而寄居在爷爷、奶奶家里,养成了自由散漫、懒惰涣散的习惯。其中一个男孩子遇事爱冲动,开学两周竟打了两次架,她便对症下药,从发现男孩身上乐于助人的闪光点开始,加大关心关注力度,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培养执着干事的良好习惯,提升了他的综合能力,并鼓励男孩协助班长管理班级工作,男孩听了之后激动地说:“老师这样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从那以后,孩子便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实现了180度大转弯,勤奋刻苦,带头学习,还经常监督本班的男同学用功读书,遇到同学之间发生口角,他还立马上前加以制止,从此班级打架骂人现象少了,勤奋好学的身影便多了起来。在她的温暖与感召下,男孩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博取了自己理想的职业,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现在男孩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到老师家里坐一坐,向老师汇报一下学习工作心得,表达对其培养的感恩之情。她用阳光般的温暖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生活的快乐,助推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
悬壶济世,是师生的健康天使
2011年,因为身体原因,常永凤离开了教育一线,成为了一名校医,主要负责防病治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检、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校医室人员少、工作量大,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年都能很好地完成各项医务工作,学校教学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校师生健康状况良好。
2021年春季,流行感冒席卷了阿旗大地,为了预防和减少师生被传染,她根据春季流行性感冒的特点,及时引导学生提前吃一些预防感冒的药物,还积极与各班主任沟通,动员每个学生加强教室卫生管理和维护。那时,她每天到校第一项工作就是督促学校师生测体温,每天上报防疫报表,亲自勾兑当天消毒药水。全校师生离校后,她还要再次检查教师办、公室、班级、宿舍消毒情况,起早贪黑,经常是全校最后一个回家的老师。4月18日夜里,值夜班的她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七年级的一名住宿学生高烧39.6℃,舍务教师给她吃了退烧药仍不见效果,孩子难受得哭了起来,她没有多想,赶忙将学生送到旗医院治疗,跑上跑下,开方拿药,陪着孩子打针输液,累得汗水打湿了她的衣服,把孩子送回宿舍已经凌晨2点。第二天,家长赶到校医室,握着她的手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停说着感谢的话,她拖着疲惫的身子,觉得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内心却是无比幸福。
同向奔赴,讲述最美抗疫故事
有一种责任驱动着我们必须为当下付出努力,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们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有一种浪漫把我们从朝夕相伴变为并肩作战。2022年9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阿旗,爱人就职于旗疾控中心,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常永凤作为教师,同样也是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夫妻二人同向奔赴,演绎着抗疫最美故事。
自接到任务穿上防护服那一刻开始,她的任务是每天挨家挨户上门核酸采样,一直奔走于天山城区的大街小巷,白日里风餐露宿,晚上睡在班级用课桌临时搭起的床铺上。因工作劳累,腿疼病频繁发作,而且休息不好,失眠严重,身体有些吃不消,但她并没有选择放弃,毅然决然坚守一线。“今天天气热,你穿着防护服肯定特别热吧!”“你放心,我没事,你接触确诊病例比较多,自己一定要做好防护。”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才有时间视频聊天,表达着对彼此的关心关爱,互相关切的问候、叮嘱,仿佛已是那时最美的情话。婆婆一直和她们生活在一起,80多岁的老人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让她一直放心不下,每天再忙再累她都会给婆婆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给婆婆送去真挚的关怀。常永凤夫妇,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行动与付出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执着的坚守彰显内心的责任与担当。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多年来,她用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医术守护学生的健康,用行动履行社会的责任,她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却为学生们插上了一双双放飞梦想的翅膀,她就是一座灯塔,用爱呵护了学生健康成长,用心指明了孩子的前行方向,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时代最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