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群英荟萃 > 陈伟生

陈伟生

「巴中市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伟生,男,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参加文物工作以来,为摸清全县文物家底,陈伟生不畏风雨、不惧危险,带队开展文物专项调查,仅用1年时间走遍了全县近1000处文物点。他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和文物保护,为推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贡献力量。陈伟生曾荣获“四川好人”等荣誉。

  以苦读强自身 赋文物以生命

  陈伟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便对古城古寨、古道古桥、石窟碑刻等文化遗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事文物工作后,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穿云洞桥检查文物安全时,他望着桥边的楹柱,深有感触地对同事说:“别把它只当作一块石头,其实它是有生命的,它也会呼吸、会说话,只要用心去感知,去聆听它的娓娓诉说……”

  陈伟生从事文物工作是“半路出家”,于是他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文物知识,文件包里、案头床边随处可见文物相关书籍。七年多来,他阅读专业著作近百本,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为摸清文物家底和保存现状,陈伟生常常早出晚归,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全县近千处文物点。如今,面对每一幢建筑、每一尊造像、每一幅标语和其背后的故事,他都能如数家珍。

  用脚步量初心 用汗水践使命

  为全面掌握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和保存现状,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数年来,陈伟生带队开展米仓古道、洞穴遗址、红色标语等文物专项调查,用脚步丈量着初心,用汗水践行着使命,足迹遍布通江县的山山水水。

  2020年12月,陈伟生带队开展洞穴遗址调查,寻找远古人类生活的遗迹。在洪口镇苟家湾村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里,他和队员们迷路了,眼前是万丈悬崖,怎么办?难道要退回去?可三、四个小时才能下山,前面几百米就有一处洞穴遗址。陈伟生细细打量一遍崖壁,定了定心神,慢慢用脚探在崖壁的凸起处,双手摸索着可以着力的支点,小心翼翼爬过崖壁,再伸出手来,把队员们一个一个拉了过去。2023年5月,陈伟生再次带队开展全国红色标语专项调查。他们入深山、钻密林、挥弯刀、攀绳索,在荆棘中、在苔藓里、在掩埋的泥土下,发现了3幅红军石刻标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共调查登记红色标语1191幅。

  2024年2月,通江县被确定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13个试点县(区)之一,开展古墓葬类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陈伟生勇挑重担,砍荆棘去灌木、爬墓碑搞测量、钻墓穴看雕刻……“老同志身体不方便,年轻娃娃我不放心。”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陈伟生带队完成了70多处古墓葬的实地调查工作。

  活化利用宣传 让文物“活起来”

  工作中,陈伟生不仅致力于文物的价值挖掘和本体保护,在活化利用方面也很是用心。他先后参与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通江三李故居、红云崖村史馆等10多个陈列馆、村史馆的陈列布展工作,力争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凭着孜孜不倦地学习和脚踏实地地工作,陈伟生成为文物工作的行家里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他先后参与了央视《红色印记 通江石刻》《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通江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跟着书本去旅行——青山处处》、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瞧,桥》等文化节目的录制,在多个栏目讲述红军石刻标语的故事,为推动通江县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贡献了文保人的力量。

  历史如长河,文物在长河中历尽艰辛与磨难,而陈伟生就像护航者,数年的从业历程蕴育了他深厚动人的文物情怀,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他对文物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日复一日,让他平凡的坚守不再平凡。

陈伟生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陈伟生】同名的人物

    陈姓名人

    群英荟萃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