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陈玉龙

陈玉龙

「书法家」

  陈玉龙(1921年11月~2013年3月3日),著名学者、书法家。生于江苏镇江,2013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世纪50年代曾兼任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的秘书。主要著作有:《汉文化论纲》《中国书法艺术》(其中《书法五感》一文深受书法界重视)、《天地有正气》等。曾应邀赴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做书法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甚佳。部分书法作品被博物馆、碑林等重要场所收藏。书法作品曾赠送许多国内外名流及政界显要,如:韩国总统金大中、日本池田大作、泰国公主诗琳通等。曾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撰写书法艺术展前言,并多次参加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举办的书法博士生论文答辩会。2002年3月应邀参加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

  1921年,风雨飘摇的年代,陈玉龙出生在有“金陵门户”之称的江苏镇江,从小受到古城文化历史的熏陶。五岁时,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模仿颜、柳二体,八年之间,每日书大楷和小楷各一张,临池不辍。离开私塾后,陈玉龙进入一所私立小学,之后又考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江苏省扬州中学。时运不济,升入初中不久,日军入侵粉碎了他的求学梦。陈玉龙背井离乡,只身负笈辗转来到川滇大西南。在流亡期间,他曾当过学徒、练习生、雇员,为人刻过蜡版,备尝艰辛。然而“生也艰,生也幸”,在山城重庆,陈玉龙结识了武昌起义元老、民国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许学源先生,投师门下。谈话间,陈玉龙屡次提及恩师许学源。他说,在重庆这段时间,对他做人和学书法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他对于含蓄书法的理解和“以学养德”的思想都深刻地受到许学源的影响。后来陈玉龙辗转又到北大,在马寅初老校长身边工作数年,风熏雨泽,德馨相传,学问、书法多受其教化和熏陶。在北大的几十年,陈玉龙在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都各有建树,集学问家、散文家和艺术家于一身,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一代硕学,50年大学执教字外的渗透和不同寻常的经历,也为陈玉龙独特独到的书风增色不少。

  1979年春,在赵宝煦、李志敏、张振国三教授发起和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燕园书画会”应运而生。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会长去世后,由罗荣渠教授暂代会长。李、罗两教授相继辞世后,“燕园书画会”择定于1996年6月27日改组为“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归属于艺术教育委员会。是日也,天公作美,雨后天晴,一扫几年来之阴霾与低沉。新老会员欢聚一堂,同声赞美此次盛会为燕园书画事业之“中兴会”。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无限振奋。陈玉龙以75岁衰迈老翁,推举为书画协会会长,

  1985年,李志敏与陈玉龙等率北大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拜访了位于大阪的香风书院,会见了井口东葩女士。资深书法家陈玉龙撰文《 书魂匆匆归道山——读李志敏<诗情到碧宵>兼悼斯人》,在《文史杂志》同年第6期刊载。陈玉龙还撰文《燕园春意浓,斯人独憔悴》,回忆起两度联袂远行经历,一次是1985年与李志敏等东渡扶桑,为期双旬;一次是1993年秋与李志敏、刘炳森等西游新疆,为期半月,两次归期均为8月31日。归途中,陈玉龙和李志敏相约:“但愿有生之年,勉作第三次壮游,或北上,或南下。”李志敏生前曾到北戴河海滨度假,捡得一石,携归赠予陈玉龙并附一便条:“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块石头是一幅风景画,有月,有水,请勿刻写。”陈先生甚喜,初置此石于客厅画框中,后割爱移赠世界著名奇石收藏家、泰国奇石馆馆长周镇荣先生,作永久陈列。此外,陈玉龙还在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的《北大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和《光明日报》1998年5月3日的《百年星辰,百年墨彩》等文中,以较重笔墨高度评价李志敏书法艺术。

陈玉龙相关资讯:

【陈玉龙】同名的人物

陈姓名人

文化艺术

同年(2013年)去世的名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