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达日扎布

达日扎布

「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宝力格小学退休教师」

  达日扎布,男,1961年1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巴彦宝力格小学退休教师。从小受到两位叔叔从事教育事业的熏陶,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先后在6所学校任教33年,用毕生精力培养出众多草原优秀学子,为农村教育事业倾注毕生心血。达日扎布曾荣获“全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称号,入选“内蒙古好人榜”。

  与书为伴 立志成为人民教师

  达日扎布成长在一个深受教育熏陶的家庭,他的两位叔叔都是草原上的教师。从小,他便在叔叔们的影响下,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身边,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了他童年时光中最珍贵的伙伴。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学术研究型的书籍或许并不多见,但教学教师用书、文学书籍和民间故事却是他们日常阅读的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达日扎布接触到了许多情节虽不复杂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随着年岁的增长,达日扎布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他开始更加深入地阅读。他囫囵吞枣地阅读了不少名著,也细细品味了两位叔叔的藏书。这些书籍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加深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在书籍的海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守乡村 守护学生无怨无悔

  巴彦温都尔苏木位于巍峨连绵的罕乌拉山脚,静静流淌的达拉尔河畔,是阿鲁科尔沁旗最为边远的山区少数民族苏木,距县城90公里,条件艰苦。1985年,达日扎布从内蒙古大学文学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扎根乡下教书育人。

  1998年,达日扎布毅然踏上了吉布图小学的校长岗位。这所学校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水源的匮乏,为了获取水源,他不得不每天前往距离学校800米远的村部,使用古老的辘轳取井水。在炎炎夏日,一个早晨他就要来回奔波六趟,即使在用水较少的季节,也至少需要往返四趟。然而,无论多么辛苦,他总是在完成这一切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在吉布图小学,达日扎布不仅是校长和班主任,更是学生们的全科老师。他身兼数职,教授蒙语文、思想品德以及文化课,每周的工作量接近30个课时。他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保育员,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桃李四方 秉人生之责护成长

  在长达33年的教育生涯中,达日扎布的脚步踏遍了巴彦温都尔苏木的每一所学校,辛勤耕耘,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学子。2001年,他来到阿拉坦温都尔小学担任校长,这里的孩子们都来自周边的牧民家庭,为了求学,他们选择寄宿在学校。

  那时的牧区,通讯手段落后,道路崎岖难行,冬季里更是依靠煤炉取暖,驴车和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尽管环境艰苦,但达日扎布发现,这些孩子们都拥有一双对知识无比渴望的眼睛。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然而,由于牧区地域广阔、人口分散以及牧民转场放牧等原因,学校常常面临学生缺勤的问题,有时甚至高达三分之一。“我记得有一个孩子,突然就不来上课了。”达日扎布回忆道,“经过询问,我了解到他的家人想让他回家帮忙放牧。”面对这样的困境,达日扎布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亲自前往孩子家中进行家访。他克服崎岖的山路,夏天骑马,冬天踏雪,连续几次登门拜访,最终成功地说服了孩子的家长,让孩子重新回到了课堂。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达日扎布开始更加频繁地进行家访工作。他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去家长和学生家中进行沟通交流,向他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支持孩子的学习。他的坚持和真诚感动了无数的家长和学生,让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在阿拉坦温都尔小学担任校长和班主任的三年里,达日扎布坚持进行了三年的家访工作。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的缺课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基本实现了“零缺课”的目标。达日扎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和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来,有人曾不解地问及达日扎布为何选择坚守在牧区的学校。他坚定地回答:“因为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广袤的草原,我对乡村教育怀有深厚的情结,与这里的父老乡亲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而且,教育这片土地总需要有人坚守,作为本地人,我更有责任和义务留下来。”正是这份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和执着,让达日扎布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坚守了33年之久。

【达日扎布】同名的人物

达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