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嘉伟,男,2003年1月生,共青团员,黄山市屯溪区湖边社区居民,现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
选择特殊的成年礼。高中毕业那一年,方嘉伟步入了成年的殿堂。当同龄人们纷纷以各种热闹的方式欢庆这一重要时刻时,方嘉伟却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他来到中心血站,以无偿献血、采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年礼增添了一份特殊而意义非凡的纪念。随着献出的热血,方嘉伟心中涌起了一个念头:成为一名光荣的医务工作者,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考志愿填报方嘉伟毅然选择了学医。
熬过强大的反应。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配型成功概率,仅有十万分之一。方嘉伟入库后,两次与患者匹配,都因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不能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未能完成捐献。2024年4月,当他收到第3次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并下达移植计划时,他坚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在五四青年节当天,方嘉伟在同为入库志愿者的父亲的陪伴下,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待捐。每个捐献者在进行干细胞动员的过程中,会因为各自的身体情况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嘉伟属于对动员剂的反应比较大的一类人群,每天早晚两次动员剂注射产生的反应让他开始发高烧、浑身酸痛。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两天,他的头痛已经到了吃止痛药也无法忍受的程度,不想吃饭,甚至难以入睡……父亲忍着心疼陪护在侧,父子俩相互鼓励着,就这样撑了5天。5月9日,方嘉伟走进采集室,在历经5个小时的采集后,已被汗水浸湿的他终于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坚持不变的承诺。2024年11月26日,省库传来消息:“患者病情复发了,需要二次捐献,请尽快联系捐献者,询问其意愿。” 时隔半年,方嘉伟对第一次捐献中动员剂带来的煎熬记忆犹新。面对第二次捐献的请求,虽然害怕,思虑再三后,方嘉伟还是坚定地同意了捐献。“我已经救了他一次,如果这次我放弃,我们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再救一次,我愿意!” 2025年1月17日,还是那间采集室,床边还是那个又忍着心疼陪着他熬过了五个日夜的老父亲,方嘉伟再次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捐献成功后,方嘉伟表示,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动员剂的反应因人而异,与挽救另一个生命比起来,一时的不适根本就不算什么。在救人这件事上,他不想缺席,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将挺身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