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女,1976年8月出生,泰州检验检疫局泰兴办事处的一名门卫。
近日,在泰州市10名“最美志愿者”表彰现场,无论是泰州市的领导,还是普通的听众;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都不约而同地被一位志愿者的事迹深深地打动,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暗暗立志要成为像她一样的人。这名志愿者就是高玲,今年39岁,泰州检验检疫局泰兴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2009年,她成为泰兴麻风病康复村的一名志愿者。5年来,她无怨无悔地照顾着那里的234位麻风病康复者,成为麻风病康复者引以自豪的“最美丽女儿”。
真情,记满了记事本
“与周主任落实黄梅戏演唱时间;叶大爷宿舍一个日光灯管子换一下;季大爷的床单洗一下……”
“与丁阿姨谈心,让她心情好起来;打扫她和隔壁的5个卫生间;清洗两双鞋子;煮芋头烧肉12份给二排宿舍的王大爷等12人……”
“缝补钱大爷的两件背心、两条短裤;给季大爷洗头、擦洗身子……”
这是记者从高玲的记事本上摘录的几则义工手记。康复村里的老人多,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抓紧时间多做点事,她特地准备了一本巴掌大的记事本,将一些需要做的事项之前一一记录下来,以免遗漏。
5年来,这样的记事本记满了6本。一条条简单扼要记事的背后都是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83岁的季大爷,无手无脚,行动不便。眼泪不停地掉下来,平时眼屎有米粒大。他虽然双目失明,永远看不到斑斓色彩,但他一样生活得比较舒心。
每次小高总是先把他抱到外面,让他晒晒太阳。总要炒几个可口的菜,有时带去方便面、八宝粥等,喂给老人吃。怕老人寂寞,小高给他买来一台小录音机和两盒黄梅戏录音磁带。
“每次只要听到她的脚步响,听到她的咳嗽,我就知道我女儿来了。其实,说是女儿,是我作践了她啊。我哪有福气有这样的女儿。她帮助我打扫房间,倒尿盆。一开始她给我清洗身子时,我坚持不让,向她发火,可她还要做。”说这话的时候,季大爷几次哽咽了,“我们本来就有病,又是残疾人。像我这样的人不要说正常人,就是我们康复村的其他人都不愿意接触我。几十年来,家人早已与我断绝了来往,小高成了我唯一的亲人。”
其实,一个笑容,一句问候,一次看望,就能让康复村的这些老人们感激不已。
“只要能来看看我们,我们就知足了。小高这样年轻,这样漂亮。我总是叫她不要来,不要碰我们的东西,不想弄脏了她。可是每次她走的时候,我们又总是忍不住问她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生怕她不来了。”80多岁的殷大娘是第一个认小高做“干女儿”的。
起初一年多的时间,殷大娘和其他老人们总认为高玲没有工作。后来,她的同事也来做义工,老人们才知道小高不仅有工作,家中还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就劝她不要来了。
然而,无论是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有空,她就去康复村照料他们。这一做,就是5年。
高玲走进麻风病康复村,是源于一个报道。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泰兴电视节目中介绍,有一位杨阿姨辞去工作,带着女儿,从青岛来到康复村,默默地关心、照顾着康复村里的每一位老人。这一报道对她触动很大:一个外地人能来到泰兴做全职义工,而我们泰兴本地人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当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康复村时,小高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那些康复者,有的目光恍惚,神情呆滞;有的脸部扭曲,五官不正;有的手脚残缺,行动不便。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蓬乱,衣衫褴褛,两条腿膝盖以下全没了,直接伸进用旧轮胎做成的硕大“鞋子”里。看到这个情景,她当时就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呀?
不管怎么说,既来之,则安之。高玲来到他们宿舍,跟在杨阿姨后面,帮助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烧菜,一直忙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那一天给小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身子弱小的她好像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我人虽然到了家,心却留在了康复村,总忘不了老人们看我离开时的那种期盼眼神。一定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他们关爱,给他们快乐,给他们尊重。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到康复村做一名志愿者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