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瑞,中海石油( 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完井技术经理。
90后石油人葛俊瑞长期扎根钻完井一线,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浪潮中争做改革创新“奋楫者”。九年来,他已历练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技术经理,带领团队连续实现技术突破,为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挥洒青春汗水、贡献青春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提供遵循。2015年硕士毕业后,葛俊瑞加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深耕海上钻完井一线,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匠”到技艺精湛的完井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他用坚守和执着诠释对能源发展事业的热爱。
谈及工作,葛俊瑞自豪地称自己为“两栖”工作者。他不仅在陆地上精心策划项目方案,负责环境评估、科研攻关和项目管理,还需出海前往施工现场将设计蓝图转化为现场实操。在九年的职业生涯中,葛俊瑞先后完成13个油气田、119井次的完井设计编制审查,主导超深大位移井、高温高压井、多分支井、高低压同井分采、超长段变密度定向射孔等多项复杂井设计。针对关键风险制定的可靠方案让设计审查一次通过率达到100%。同时,他还担任完井监督出海作业近1000天,组织施工70余井次,其中高难度井占比超过50%。特别是2023年,他在海上坚守岗位长达200余天,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担当。通过不懈努力,8项“金点子”行动得以落地实施,将作业周期不断缩短,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次关键井的经济开发经历让葛俊瑞印象深刻。2019年他首次担任项目经理,经反复斟酌,他提出将“射孔、生产、气举”三种工艺集成到一趟管柱的创新思路。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分析和上千次计算校核,最终完成约32万字的详细方案。施工前,葛俊瑞立下军令状。施工期间,他不惧高温酷暑,在38℃高温下爬进工具筐指挥作业;在星光下巡检时,他时刻关注施工进展;在钻台上,他全程盯守严把过程关,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终于在点火时刻,油气呼啸而出、火炬点亮夜空,井活了!产量超预期4倍以上。这一刻,葛俊瑞紧绷的心终于放下。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开创气井产能释放的技术革命。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形成5大技术系列和12项关键技术,助力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葛俊瑞也因此获得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集团公司、市级科技奖6项。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积极投身于国家、集团公司及分公司等多个层面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中。他深知,面对钻完井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唯有迎难而上才能开辟新路。紧紧围绕“增储上产”和“提质提效”的核心目标,全力以赴开展完井一体化原创技术的攻关与实践。在其不懈努力下,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油基钻井液裸眼完井、射孔生产环空气举一体化、高低压分层射孔生产联作、超长变密度定向射孔、天然气井井筒完整性保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显著。经严格论证,平均单井节省费用约1200万元,实现“少井高产”显著成效,为公司带来效益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基于天然气易燃易爆特性,只有将管柱密封做到极致,才能确保生产安全。每口井有数百个油管丝扣连接,其可靠性正是葛俊瑞关注的焦点。为了达成近乎完美的目标,他与技术、操作、组织管理等多方紧密协作,对现场数万米油管进行精心检查、清洗、吊装、连接、下入、验封,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为确保每一道丝扣连接的密封可靠性,他提出油管全生命周期的5种阶段和34项控制方法,并建立精细化、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他坚信:“有了这份标准,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刚入职的毕业生,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都能保障密封质量。”
在葛俊瑞的带领下,这项技术最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累计指导下入管柱长度超过100万米,成功率高达100%,实现上亿元经济效益,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也为行业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回顾多年奋斗历程,葛俊瑞满腔热忱:“青年人要到基层磨砺,在一线成长,脚踏实地沉淀自己,锤炼政治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只有这样,在面临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项目攻关时,我们才能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同时,我们也要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精进,敢于开拓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4年5月,被授予“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