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顿珠,藏族,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格桑顿珠诠释了一名外科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作为医学博士,他一直在践行医教研整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在科研及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开创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并推动其变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他用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获得全区很多患者的慕名就医。同时,他倾囊相助指导和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较全面的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工作之余,他还不断学习,勤奋钻研,在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担任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22年拉萨抗击疫情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持续奋战100多天圆满完成方舱和定点医院两大任务。
应对突发事件
格桑顿珠曾多次参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自然灾害救治工作。2012年在墨竹工卡“山体滑坡”事件中,他任西藏自治区专家组成员,驻点现场,圆满完成现场救治及医疗保障任务。2013年冬天,他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号召,作为自治区医疗巡诊专家组成员前往那曲安多县和聂荣县,走村入户为高海拔农牧民群众开展为期21天的医疗巡诊及救治任务,给20多个村镇近2万名牧民做了巡诊及现场诊治工作,开展小型手术10余台。2014年5月昌都芒康县地震时,他再次接受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前往地震灾区开展救灾及救治任务,覆盖芒康县和左贡县10余个受灾乡镇,完成近1万余名农民群众的健康体检及部分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2014年7月,他再次去那曲嘉黎县泥石流受灾的忠义乡开展救灾救治,圆满完成救灾任务的同时,给当地近600名中小学生开展健康体检及先心病筛查,为当地乡镇医院医护做了5次业务培训。2022年8月西藏新冠疫情暴发时,作为一名“白衣战士”,他冲锋陷阵、逆行向前,带领全院职工主动请缨接管了1217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同时主动承担了综合定点医院的救治任务,作为定点医院重点完成了全区新冠透析病人、新冠外科救治病人、新冠精神科患者以及很大一部分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持续奋战100多天完成了方舱医院救治任务,同时完成了综合医院的重症、外科、透析、精神疾病等患者的救治任务。
钻研科学研究
格桑顿珠认为,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医术精湛还要善于总结和研究,因此,他很重视科研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出血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并研究出盗血再灌注突破的时间窗,为巨大动脉畸形围手术期预防再灌注突破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成果也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博士期间,他再次参与“十一五”重大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制定出一整套术后用药治疗指导方案,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
学成回藏后他发现,在西藏感染性脑积水、脊柱结核、血栓性脉管炎等病患较多,且这些疾病临床治疗比较棘手,故提出了创新技术用于治疗重型脑积水,预防脊柱结核术后反复,治疗血栓性脉管炎等藏区多发病,格桑顿珠的创新技术疗效明显,广泛用于临床,已救治100多名患者,大大降低了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结核寒性脓肿及血栓性脉管炎导致的截肢的风险。他还完成了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脑出血相关前瞻性研究”,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因较出色的科研能力,他被邀请参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成为西藏分课题负责人之一。
为促进自治区二医院神经外科的跨越式发展,格桑顿珠通过努力在西藏二医院建立了北京天坛医院西藏临床技术援助基地,赵继宗院士西藏神经外科技术指导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西藏脑瘫救治中心等,一方面使西藏的患者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全国顶级神经外科专家的诊治,已累计完成脑肿瘤、脊柱脊髓肿瘤、脑血管疾病、脑瘫等高难度手术300余台;另一方面有力促进了二医院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目前二医院神经外科已发展为拥有博士1名,硕士3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业务能力较全面的发展型科室。
勇担社会责任
尽管格桑顿珠忙于业务、学习、建科室组团队,但他谨记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医院倡导和组织的各种面向社会的公益性活动,成为一名为群众所熟悉的好医生。对一些家境贫困医疗费用又较高的患者,格桑顿珠经常找媒体、找资助机构帮他们解决医疗费用,这些年为十几位患者解决了总计70余万的医疗费用。只要有需求他都热情地为西藏的病人联系内地的医院和专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患者在他乡能安心舒心地治病。他的热心和无私帮助使每位患者和家属都留下了感激的眼泪。同时他利用自己是藏族没有语言障碍的优势经常深入周边农村,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播及巡诊看病,充分彰显仁爱济世的大医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