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硕,男,汉族,1984年1月出生,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站主治医师。在基层急救站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十余年奋战在急救一线,为千万条生命争取到了生的希望,为千万个家庭延续了幸福的烛光。2014年获得北京市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2015年被北京急救中心授予“急救岗位能手”;2016年被北京急救中心授予“急救生命之星”。
那一秒 生死边缘重聚
郭长硕从事急救工作已经度过了15个春秋,或许他错过了许多与自己家人的欢聚时刻,但是他的付出帮助了许多家庭从生死的边缘重聚。
“你们别慌,我们要做心肺复苏”,“家属们让一让,我们现在要做电击除颤。”从他的急救站到患者家中只需要几分钟,这正是抢救的黄金4分钟。当他熟练地使用监护除颤仪,冷静地为患者做心肺复苏时,患者家属期待的是电影中的神奇场景,在除颤仪带来的颤动后,患者就能睁开双眼大口呼吸。在2022年的一次急救中,一位老年患者已经卧床多年,当时儿女已经放弃了希望,但是老人的一位孩子还在赶回来的路上,恐怕难以见到老人的最后一面就要天人永隔。这时郭长硕坚持进行抢救流程,正在他完成电击除颤的一刹那,老人睁开双眼看见了刚刚进门的那位孩子。
那一秒 生命大于一切
急救工作不像常规诊疗,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甚至是家属的不理解与抱怨,在处理外伤、出血等急救操作时,专业操作经常与生活常识相悖。在2023年的一天,一位社区老人因为流鼻血拨打了“120”,当他进门时,房间的沙发上、地面上已经血迹斑斑,超过200毫升的出血量已经不是常规鼻出血范围,家属认为流鼻血简单处理即可,他坚持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转诊,家属一开始非常不理解,郭长硕反复向家属解释可能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坚持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完成转诊,事后证明正如郭长硕所料想,老人是长期服用药物中有抗凝血成分导致的鼻出血,在医院住院治疗多日才转危为安。正是急救车组及时转诊救治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那一秒 每天都在发生
在急救站工作十几年,生离死别在郭长硕眼中已是平常,但他仍然坚持每一次急救过程都全力以赴,因为他知道,那一秒的判断影响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幸福。“其实就是那一秒钟的事,那一秒你做对了,这条命就活了。”在年轻医生眼中,郭长硕这句挂在嘴边的话却是他最真实的信念,他不会放弃每一次挽救生命的机会。
十几年来,他在体育馆抢救过运动员,在孩子期盼的眼中把父亲带回了身边,让老人能够再次漫步在秋日暖阳下的北京街头,让社区中少一些悲伤的故事,多一些生命奇迹的美谈。在那一天,那一夜,那一刻,那一秒,郭长硕和他的急救队员就在那里,为生命多争这一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