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何冬梅

何冬梅

「上海绒绣代表性传承人」

  何冬梅,女,1976年1月生,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文化服务中心绒绣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绒绣”代表性传承人。 自1996年以来,从事绒绣设计和制作已28年,何冬梅始终坚持刻苦钻研绒绣技艺,为“上海绒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何冬梅曾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工匠”等荣誉。

  坚持源于热爱

  “上海绒绣”源于西方毛线绣花与中国传统刺绣的结合,被称为“东方油画”,在海派文化的熏染下历经百年辉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绒绣作品虽美,但制作过程极其枯燥。一幅绒绣作品一个平方米通常就要耗费一年时间,不少人因此选择转行,而何冬梅却坚守了近三十年。

  何冬梅来自安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见邻居在家做绒绣,便对这种罕见的绣艺产生了浓厚兴趣。经邻居介绍,何冬梅向汪老师、孙老师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绣娘人生。

  何冬梅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提高技术、学习新知识上。绒绣在制图上延续传统,一直采用人工的方法,弊端很明显,耗时长、成本高。有一天,何冬梅接到了师父交代的一个“另类”的任务,解决电脑制图的问题。尽管对电脑操作陌生,何冬梅还是一点点摸索起来。现成的制图软件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精确性太差,电脑制作好的图片,依然需要人工去修正。何冬梅详细地列出了机器绘图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点,和软件工程师来回探讨、修改,终于,一款能提高制图效率、实现一体化模拟样稿的应用软件开发成功了。

  经过改进的软件能直观还原图案的色彩与形态,使得绒绣绣片制作过程更具可视性,并能帮助绣工们提高染色精细度、配线准确度、制作匹配度,原本40×40cm的图案人工制图需要一周时间,而使用何冬梅参与的新软件,一天内就可以完成,传统工艺被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何冬梅也逐渐“转型”——从工艺品制作转向艺术品制作。工艺品可以批量生产,但艺术品不同,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因此每一幅作品的完成就如同一个生命的诞生,现在的“上海绒绣”艺术品,从题材内容、图案设计、绣制技艺、染色技艺等诸多方面,都已形成了独到的海派艺术风格。

  传承需要坚定的信条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何冬梅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上海绒绣”的技艺传承下去。由何冬梅牵头,组织成立了上海绒绣传习团队。团队中有传承人、有在职员工、也有绒绣爱好者,她们走进社区,以“幸福高桥 绒绣点亮生活”项目为契机,为社区百姓教授绒绣技艺,项目成功培育出495名社区绒绣爱好者。同期,她也成立了“何冬梅绒绣大师工作室”,她在社区招募学员,先培养他们的兴趣,再从中挖掘有天赋的人;她也在编写绒绣方面的教程,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形象的图片,把更多“门外汉”领进门;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个非遗项目,何冬梅也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就非遗的再创造、再创新共同努力,尝试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特征的非遗衍生品,如耳环、笔记本、音响、挎包等,有时候是局部镶嵌,有时候是图案移植,被“活化”的绒绣似乎拥有了新的生命。

  谈到工匠精神,何冬梅引用了自己老师为其写的一句话:“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她说传承绒绣需要坚定的信条。“我相信,总能找到一两个,能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爱上这门手工艺的人。”

何冬梅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何冬梅】同名的人物

    何姓名人

    文化艺术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