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晋晓瞳

晋晓瞳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晋晓瞳,男,1963年1月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晋晓瞳自幼学习钧瓷技艺,凭借勤恳和悟性,快速掌握了煤烧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晋晓瞳决心复原失传七百余年的钧瓷柴烧技法,历经家人反对和多次试验失败,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柴烧钧瓷,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他无私分享经验,推动柴烧钧瓷发展,还引入现代科技革新创作。在公益事业上,晋晓瞳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活动,多次捐款捐物。

  传承初心:从炭烧到煤烧的磨砺

  晋晓瞳的钧瓷之路始于14岁。在父亲晋佩章的引领下,他踏入了炉钧炭烧的世界。炭烧工艺复杂且辛苦,晋晓瞳凭借天赋和勤奋,迅速掌握了其中精髓。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禹州钧瓷一厂,开始学习更为复杂的煤烧技术。在这里,他经历了艰苦磨砺:两个煤窑连轴转,三天三夜不合眼,寒冬深夜顶风冒雪运煤,只为维持炉温。这份执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仅用三个月便掌握了钧瓷煤烧技艺,提前出师。

  在钧瓷一厂工作的日子里,晋晓瞳不仅练就了扎实的技艺,更深刻体会到钧瓷背后的文化底蕴。他逐渐明白,钧瓷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这份使命感,让他决心追寻钧瓷匠人的终极梦想——复原失传七百余年的柴烧技法,再现宋钧神韵。

  涅槃重生:柴烧技艺的艰难复现

  20世纪80年代末,晋晓瞳进入父亲创办的“刘山窑艺实验室”,开始潜心钻研钧瓷技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他对钧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复原柴烧技法的想法在他心中愈发强烈,但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柴烧技艺失传已久,复现风险巨大,家人担心这会让他倾家荡产。

  然而,晋晓瞳并未放弃。为了打消家人的疑虑,他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查阅古籍,走访遗址,深入研究陶艺柴烧和景德镇柴烧工艺,试验各种木柴的特性。他的执着最终打动了家人,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于是,他掏空家底,购入11吨昂贵的果木,改造了刚建成的煤烧窑炉,开始了柴烧试验。

  试验初期一切顺利,但入夜后,炉温升至1060°C时突然下降。晋晓瞳检查发现,是炉条间隙不足,木柴燃烧后掉落导致。他迅速补足炉条,冒雪连夜锯柴添火,直至次日上午才将炉温提升至1240°C。然而,此时木柴所剩无几,晋晓瞳想尽了各种办法,仍无法使炉温达到1300°C的烧成标准。

  三天后,晋晓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窑门。裸烧瓷器无一成品,巨大的打击让他险些晕倒。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查看罩烧瓷器。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个匣钵中竟出现了成品钧瓷,釉质浑厚透亮,窑变自然天成!他欣喜若狂,打开剩下的匣钵,竟然开出了11件完美的柴烧作品。这11件作品的成功,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烧成制度,第二窑成功了31件,第三窑成功了43件……至此,失传七百余年的钧瓷柴烧工艺终于重见天日!

  匠心奉献:技艺传承与社会责任

  柴烧试验的成功,让晋晓瞳在钧瓷界声名鹊起。面对前来请教的同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甚至手把手指导。在他的带动下,柴烧钧瓷在神垕镇遍地开花。然而,晋晓瞳的追求并未止步。他秉持守正创新的匠人精神,积极与国内外陶艺家交流,探索钧瓷技艺与现代科技和美学的融合,引入三维建模、3D打印及AI设计等新兴技术,革新钧瓷创作边界。

  在技艺革新的同时,晋晓瞳始终不忘奉献社会。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义拍作品支援重建。2009年起,他先后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红十字会等机构捐赠作品。2015年,受宋庆龄基金会委托,他为抗战老兵定制赠送“将军瓶”器型瓷器。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他个人捐款万元,并通过直播间义卖作品筹款10万元用于赈灾。

  窑火不熄,匠心永驻。晋晓瞳以半生坚守,让失传七百余年的技艺涅槃重生;以创新精神,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以无私大爱,诠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晋晓瞳以坚守和创新传承千年技艺,诠释了艺术家的匠心与社会责任。

晋晓瞳相关资讯: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 【晋晓瞳】同名的人物

    晋姓名人

    文化艺术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