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献丹,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长期扎根一线,真抓实干、勤勉尽责,在脊灰、麻疹、甲流等重大免疫活动及非典、新冠、登革热等重大疫情中冲锋在前,发挥了积极的技术指导和参谋作用。带领团队和中国疾控中心、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动物源性新病原研究,相关研究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最美浙江人·最美天使、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百名科技追梦人,入选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扎根基层,勇当免疫预防“领头羊”
2000年,林献丹走上了免疫预防科科长的岗位。作为业务带头人,她深知“领头羊”肩负的重任。
免疫工作需要扎根基层,平均每年下乡100多天,多则长达200多天。林献丹全力推行接种门诊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疫苗统一渠道管理、接种人员规范化培训、妈妈班宣教模式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2004年-2005年温州麻疹疫情流行,在林献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免疫有效控制了疫情,为浙江乃至全国麻疹强化和消除麻疹积累了经验。从方案制定到推动落实,林献丹在各个环节投入了大量精力。期间,林献丹连续10天、20天下乡是常有的事。林献丹回到家,迎接她的孩子满是欣喜,同时也向她抱怨“我已经吃了十几天外卖了”。作为母亲,她深感惭愧。但正因为她是一位母亲,更能深刻体会到保护孩子健康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吃苦耐劳,甘做病媒防制“攻坚手”
2016年,林献丹转岗到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这是一个和病媒生物打交道的科室,蚊、蝇、鼠、蟑、蜱虫、臭虫……消杀灭,工作环境是典型的“脏乱差”,鸡窝、牛棚、羊圈、垃圾场……对女同志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她很快克服了“蠕动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曾和助手一起,5个月饲养传代苍蝇、蟑螂5万只,日常与昆虫为伴,认真开展抗药性和病原研究。
2019年,温州登革热疫情流行,作为蚊媒防控组的组长,林献丹一马当先,几乎吃住都在单位。她带领卫生应急队员奔赴各类孳生地开展蚊媒监测,采集蚊子饲养检测。为了方便市民举报蚊子孳生地线索,林献丹开设了“政协委员热线”微信群,常常深夜还在回复咨询举报和督促整改落实。在2个多月的“人蚊大战”中,温州成功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消灭了疫情。
林献丹经历过非典、新冠、登革热、甲流等重大疫情。不管是担任技术骨干、中层干部还是单位负责人,她都冲锋在前。在各类应急处置中,林献丹勇敢奔赴疫区开展流调采样、分析研判、消杀防护、培训宣教。非典期间,她参与机场检疫。新冠期间,林献丹驻守机场守护“空中大门”,从卡口防疫到专班驻点指导,持续坚守三年。她发挥专业特长,聚焦传染病防控积极建言献策,多篇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省市政协采用,或被纳入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提案、集体提案。
立足岗位,争当科研技术“排头兵”
2007年以来,林献丹带领团队与中国疾控中心、复旦大学机构合作,将现场流行病学、生态学调查和实验室结合,持续开展动物源性新病毒及相关传染病防控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等高水平期刊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RNA病毒遗传进化、跨种间传播规律,为新发突发传染病早识别早预警、精准防控积累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林献丹不仅立足温州,还辐射浙江多地及东海等海域,形成跨地区多学科交叉合作模式,为全国新病原研究提供了大量浙江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