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星,男,汉族,199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中闫村卫生室村医。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位“90后”乡村医生。同时,他也是继曾祖父、祖父、父亲之后村里的第四位“刘医生”,他用炽热之心筑起基层健康防线,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样子。
薪火相传,一心扎根基层当村医
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里,中闫村卫生室的牌子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屋内满墙的锦旗和证书,诉说着一个个医者仁心的故事。
刘金星曾祖父从1935年起就在村里行医,到他已经是第四代村医了。爷爷干了一辈子村医,父亲经历了抗击“非典”疫情,从小耳濡目染爷爷和父亲为乡亲们守护健康的决心与执着,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为乡亲们服务的信念。“不辞辛苦、人善、医术好”是村民对他家的评价。
刘金星经常说:“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的家在这里,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一定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健康服务。”十几年来坚守在农村卫生工作一线的他,以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为己任。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主动上门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已成为常规工作。“中闫村有92名高血压患者、28名糖尿病患者、10名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着800余名居民的健康档案,村民的情况他记得一清二楚。平常更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患者之所需,即使吃着饭,或者深更半夜,只要看到患者或家属一来,他背起出诊箱“说走就走”。
刘金星始终将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乡亲们都夸他“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自2018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他认真履行乡村医生职责,救死扶伤,解除疾患,不辞劳苦,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和信赖。
无悔坚守,为基层筑牢健康防线
医者为民是一份初心。这份初心,不仅体现在平时,在疫情面前,刘金星更是无悔初心,不惧危险,逆行而上。
新冠疫情期间,中闫村卫生室所在的乡卫生院负责一个高速口的过往车辆登记、测体温、扫码等工作,由于执勤人员不足,刘金星主动申请,要求到卡口值班。他的积极主动起到了表率作用,也带动了很多村医参与值守,最终大家圆满完成了卡口值勤任务。
刘金星还多次主动请缨去抗疫一线支援,邢台、清河、新华区、运河区、保定博野、安国、任丘等地都有他的身影。因表现突出,多次被上级部门授予“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小村医力争干出大事业
基层医疗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一些病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刘金星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优先考虑效果好、价格实惠的药物,并为乡亲们带去一些更新、更简单、更有效的技术,尽自己的努力为基层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刘金星发现村里重体力劳动者颈肩腰腿疼痛的多,便到处去拜师学习针灸技术。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卫生室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少病人慕名而来。村里还有不少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没有条件去做康复治疗,而基层这种康复的知识、康复的技能都特别少。于是他就申请去沧州市中西结合医院进修。同时,听到哪里有好的医学技术、好的医学方法,他也经常自费参加培训班、提升班,学以致用,回来后凭着过硬的技术为乡亲们服务。
从刘金星曾祖父起,就留下了可以“赊账看病”的规矩,困难患者可以先看病、后付费,有的可以免付费。刘金星父子行医35年来,“赊账本”累计金额超8万元,却从没去要过账。村卫生院里摆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匾额,父子俩也多次被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刘金星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情系农村、扎根基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乡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用坚守与执着当好了基层群众的守门人。刘金星说:“我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我可以微弱,但一定要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