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军,男,回族,1979年8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大战场镇唐圈村村民。李文军把公益当作毕生事业,自办“爱心小院”,为100多名困难儿童照亮求学路。李文军曾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暖心善举 汇成爱的港湾
2011年冬天,打工回家的李文军发现二女儿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不希望孩子也和自己一样,便请外甥每天来家里给女儿辅导功课。没过几天,李文军家附近的几个贫困家庭孩子听说这里能补习功课,就来问:“叔叔,我们也想跟着学,可以吗?”李文军稍加思索,便答应了孩子们的请求。他说:“自己家亲戚,教1个是教,教10个也是教,怕啥嘛。”
上课没几天,李文军发现,其他孩子中午只能拿着凉馍馍啃,实在看不下去,他嘱咐老婆说:“中午就多做些饭,让娃们都在这里吃。”老婆愣了一下,问:“几十个娃都在这里吃?”“无非就是多蒸几个馍嘛。”李文军肯定地说。
寒假转眼而过,他发现二丫头变化蛮大。自此,李文军家里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平时放学了,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席地而坐写作业,作业写完了一起嬉戏玩耍,周末有老师来补课,院子还管饭。短短数月,李文军的事迹就传遍了十里八乡,找上门来的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多。从那时起,无论春夏秋冬,爱心小院只要开课,都会给来学习的孩子提供免费午餐。二三十个孩子一顿饭平均花费200余元,再加上给孩子买文具、水杯、书包等用具,李文军一年最少开支在四五万元。但他知道孩子家长们经济困难,所以一直选择自己扛着。一个农民,养牛、种地、打零工,一年到头的辛苦钱,李文军两口子全部倒贴给了爱心小院,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义无反顾 托举学子圆梦
每年七八月份,是李文军最幸福也最焦虑的时候。他的朋友圈里每天都发布着小院里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孩子们的喜讯。但随着喜讯发布的,是关于孩子们学费、生活费的求助信息。白天,他骑着电动车四处求助,找政府、找团委、找各界爱心人士;夜晚寂静的炕头上,他和妻子抱着手机在线上各处求助,哪怕几十元的资助,都会被他感激地记录在朋友圈。即使在2022年他16岁的儿子身患重病、辗转求医期间,他也还在通过线上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筹集学费。
从小院里走出的小涛现就读于西安某大学,在他眼里,李文军像父亲一般。“当年家境贫困,在爱心小院帮扶下,两个姐姐先后考上大学,我和弟弟也都考上了大学。”小涛说,他们在爱心小院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今后将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学习知识,拥有更好的未来。
从当初李文军夫妻照顾孩子们,到现在有源源不断的志愿者前来支教;从妻子一人做饭,到志愿者加入其中轮值做饭;从简单的作业辅导,到丰富多彩的兴趣课培养……爱心小院在李文军夫妻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越办越好,先后走出了17名大学生。
爱心接力 细流汇成大爱
如今,来爱心小院的孩子覆盖了周围7个自然村,一到周末和假期,每天少则三四十人,多则近百人。2017年,中宁县文军困境儿童帮扶中心也在李文军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顺利成立,作为社会组织,可以参与实施公益项目,接受更多的捐助和帮扶。
随着李文军的事迹逐渐被社会关注,一些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唐圈村,主动承担起孩子们的功课辅导任务。目前,小院已与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支教合作关系,爱心不断从四面八方汇聚,流入这个田野深处的小院落。很多从小院走出去的孩子也自发在寒暑假回到小院,他们亲切地称呼李文军为“李爸爸”,在小院里帮助新一批的孩子们学习,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弟弟妹妹。他们学着当年李文军夫妇的样子帮助其他孩子,感恩教育在这个小院里完成了闭环。
13年默默坚持,他们用奉献为孩子们建起爱的家园;13年艰苦奋斗,用信念为孩子们搭起成才的课桌;13年始终如一,用爱心铺就出孩子们振翅高飞的跑道。“虽然前行的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选择了出发,就要不懈努力,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李文军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