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茵,女,1937年生,无锡人。她从1963年到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53年间(退休后返聘17年)扎根卫辉县城里,始终把患儿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行医53年,不出差错和事故,默默守护着豫北农村腹地孩子们的健康。退休后,放弃回老家安度晚年,接受医院返聘,一干又是17个春秋,为她挚爱的医学事业发挥余热。
53年来,她医治患儿无数,有患儿表示长大了要做像她一样的好人,有患儿成为了她的亲戚。面对赞誉,她说,对患儿负责是我们科室的传统,我们儿科的每一位医生都和我一样,甚至比我做的更好;面对肯定,她说,“为患儿治病,是咱医生的责任;为群众服务,是咱们党员的义务。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点儿事儿。”
2016年6月17日,年近80岁的她退休离开返聘岗位,和老伴一起回乡安度晚年,当地曾经的患者、同事、学生、好友数百人自发前来相送,笑中带泪,满满的不舍与祝福……
因为爱情,无锡姑娘来到豫北小城
钱惠茵在湖滨中学上学时,与朱平福认识。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上学期间,与朱平福发展成为恋人。朱平福比钱惠茵早一年毕业,被分配到河南卫辉工作。1963年,钱惠茵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学校让她填毕业去向时,钱惠茵毫不犹豫选择了卫辉市。“当时就想,他在哪里,我就去哪里。”钱惠茵如是说。
钱惠茵被分配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这也是唯一一家坐落在县城的三甲百年医院。刚被分配到新乡时,钱惠茵和老伴是住不惯吃不惯。“那边都是吃面食,我们喜好吃米饭。”钱惠茵说,当年每年回无锡探亲,她和老伴都要背上四五十斤大米去新乡。钱惠茵担任医生的同时,也在新乡医学院教书授课。每当学生问她:“钱老师,你咋从上海到这里工作的?”她总是笑着回答:“这里需要人。”她常对学生讲:“你们将来去基层工作,条件虽然差一些,但能锻炼人,能迫使你想方设法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完成任务。”
钱惠茵主要治疗小儿癫痫,在小儿脑性瘫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症治疗方面也颇有研究。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她在卫辉留下了青春年华,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仁心仁术,行医53年从未出差错
治病对有些医生而言,也许仅是一种工作,而对于钱惠茵,则近乎一种信仰。钱惠茵常说,小儿是父母的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把小儿的病看好了,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钱惠茵在新乡医学院是教授,在新医一附院是医生,不管哪个身份,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说,儿科的病很简单,但变化快,重要的是用心。
行医53年,不出差错和事故,凭的是什么?细心和耐心。“医生的职责与病人的生命休戚相关,大小错误一次也不能犯!”钱老说,尤其是婴幼儿,他们不会表述自己的病情,儿科医生不仅要有经验,更需要耐心听家长说。曾经有患儿经其它医院诊断为淋巴瘤,在化疗过程中病情却逐渐加重。患儿家属慕名找到了钱惠茵后,她不厌其烦地详细询问病史,认真做了检查,研究了关键的检查结果后,认为孩子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高颅压”,并组织专家会诊,大家一致认同钱惠茵的诊断,经治疗两周后患儿病情好转。
她给所有人的印象就是爱笑。坐诊时,她每天要看60名左右患儿,留给每个患儿的时间只有不到4分钟,但只要她的手搭在患儿额头,拿听诊器往肚上或者腿上一敲,家长的心马上就踏实了;一些患儿只要看到钱奶奶来了,竟能破涕为笑。工作中,她细致认真到固执的地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儿,不肯让患儿家属多花一分钱、多跑半里冤枉路;由于患儿数量多,她养成了上班不喝水的习惯。她说,喝水就要上厕所,耽误时间,患儿家属着急。
一些患儿多年一直找钱惠茵看病,甚至都成了她的“亲戚”。早年下乡巡回医疗期间,钱惠茵和护士赵喜雨成功抢救了一位已停止呼吸的患儿。患儿的父母为患儿取名“惠雨”以表纪念。几十年间,惠雨、惠雨的儿子甚至他们的亲戚、邻居都多次来找钱惠茵看病。一来二往,惠雨一家人及村里的老乡都成了钱教授的“亲戚”。像这样的亲戚,钱教授有‘一大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