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福松,男,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一连职工。石福松18年扎根荒漠戈壁,将植树护林当做人生事业,始终奋战在绿化防风的第一线。18年时间累计种植、管护防风林达4000余亩。石福松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
正值青年 当舍我其谁的“开拓者”
二二四团于2004年3月挂牌成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坡一片干旱沙漠地带,每年沙尘暴和浮尘天气达200多天。2006年,退伍转业的石福松怀揣着屯垦戍边的炽热之心,毅然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二二四团林管站工作,成为了一名护林员。那时,二二四团流行着这样打趣的话:“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很多和石福松一起来到二二四团的人看着恶劣的环境都萌生退意。石福松却没有被自然环境吓倒,多年的从军经历,磨砺了他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不屈之心。他走在沙土路上,看着没有标识、前脚走后脚就抹平痕迹的茫茫戈壁滩,更加坚定了要留下来屯垦戍边的信念。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防风林种起来,改善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
初心不改 是乐于奉献的“奋斗者”
在恶劣的风沙环境里种植防风林,最重要的就是保住育苗的水。为了防止滴灌带被风沙吹走,石福松用铁丝把管子固定在沙地上。一旦遇到沙暴天气,刚长出的树苗要么被掩埋,要么被连根拔起,种一棵树往往要经历多次“夭折”。为了照顾好树苗,石福松每天早早地带着工具和干粮出发,迎着风沙前往地头,午饭仅仅是携带的馕就着滴灌带里浇树的水,一干就是一整天。种植的树木达到了一定规模,林带浇水就需要争分夺秒,每到忙碌的时候,他就裹着大衣睡在林带旁边的沙包上,连夜进行浇水灌溉。
家里人担心石福松的身体,不让他喝滴灌带里的水,叫他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休息,但他却笑着说:“没事,树能‘喝’的,我也能喝,树种好了,这个地方才有希望!”就这样,他扎根在这片荒漠上,把树苗一棵一棵地种下去,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地把它们养护起来。历经13年的时间,他累计种植1800余亩防风林。现在他种植最早的沙枣树和杨树已经长成一人合抱般粗壮,曾经的荒漠戈壁也围绕起绿色的林带,放眼望去就像绿色的“长城”。
2019年团场林管站改制,取消了护林员编制。同事们选择了更好的行业,只有石福松放心不下亲手种植的防风林,毅然承包了1800多亩的林带管护工作,继续选择风吹日晒、面朝沙土背朝天的护林生活,继续着打土埂、平整土地、浇水、整枝、除草、病虫害防治的管护工作。每天到各处林带检查各类树木的生长状况,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不看一眼林带,我今晚睡不着。”
情系邻里 做增收致富的“引路者”
2020年,为了把林带管护好,石福松牵头成立了昆玉市小石头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着职工群众入股,开始专门从事培育苗木、防护林管护的工作。合作社如今每年可增加入股职工收入5万元,带动周边就业9000余人次。在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生态建设工作的热情。石福松负责管护的林带也从1800多亩,发展到4000多亩。忙的时候,石福松和大家一起在林带里吃盒饭、在林带的地里干活。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风沙浮尘,他都坚守在自己防沙护林的岗位上,过着早出晚归的护林生活。他家的孩子经常跟他打趣说:“爸,你照顾我们,都没有照顾你林带里的胡杨树用心。”
18年来,石福松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些亲手栽种的树木。有了林带防风固沙之后,二二四团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二四团的农业逐渐从林果业向中草药、青贮、蔬菜等多元化种植的方向发展。从种什么都不行变成种什么都成,为连队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气候也从最开始每年风沙浮尘天气200多天下降到140天,建团初期遇见清朗的蓝天像过年一样难得,而现在这样的天气已经很常见。如今,石福松依旧每天风雨无阻地到管护的林带里,看树、种树、管护树,这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事业。他说:“都四十多了,我这一辈子其他啥也不想了,就给大家干好绿化这一件事情,给大家把风沙防住,让大家过上绿水青山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