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史桂芬

史桂芬

「赤峰市巴彦琥硕镇下要尔吐村村民」

  涓涓的查干沐沦河水一面用她柔曼的臂弯轻轻地呵护着巴彦琥硕镇,一面围绕她的富庶撒落一个个美丽村落。坐落在查干沐沦河畔的下要日吐村,有一位平凡却又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追随着党的步伐,凭借辛勤的双手,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收获着属于自己的财富,她便是下要日吐村史桂芬。史桂芬,女,蒙古族,1973年7月出生,赤峰市巴彦琥硕镇下要尔吐村村民。

  回首再望来时路,郁郁葱葱满芳华

  走进史桂芬家,她正在牛棚里忙活着添草料、添水、打扫牛棚,不时传来的“哞哞”声更让牛棚充满了生机。看着一头头健壮的肉牛,史桂芬乐呵呵地说:“养牛是生活的希望,如今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她感慨万分:“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种地也没什么收入,老人患有慢性病,孩子上学,生活上总是入不敷出。”经济上的困难让这一家人陷入窘境,让这位憨厚大嫂屡屡对生活失去信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史桂芬决定搞养殖。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在定居点种植饲草、舍饲圈养,走出了肉羊养殖“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阴影,畜牧业从粗放型养殖向集约化管理转变。

  “自家种饲草,不用从外面买,一年省下数千元饲草料钱,又保护了草原,还能拿到补助奖励。”史桂芬说。正是她的这份坚持,让她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如今的养牛大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她的身份来了一次华丽转变,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条件,还带动了嘎查其她农牧民的养殖热情。

  致富不忘身边人,饮水思源勇担当

  说她“美”,因为她心中有“爱”,她爱农牧事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养殖业初见成效时,她将目光转向本村董艳军、屈凤槐两家,她们勤劳能干,但生活拮据。这让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主动把自己家的基础母羊分养给她们,每户80只,并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羔羊。两年时间,董艳军和屈凤槐两家都有了积蓄,各家的基础母羊达100多只。“没有我们村的‘羊王’,我们一家人不知道该咋过呢!”屈凤槐的妻子的眼睛里饱含着感激的泪花。

  2013年,通过镇里组织种植和养殖户出去学习发达地区的种植养殖协会、合作社引领产业飞速发展的经验给了她很大的启示,合作社具备共同承担市场风险的聚合力。她牵头成立了要尔吐牧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本村15户养殖户入社,搭起了依托合作社发展肉羊养殖的框架,这一招,不但优化了畜群结构,而且拧紧了产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史桂芬带领村里15户肉羊养殖户开始了肉羊养殖新的路程。

  坚定不移跟党走,调整产业促振兴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持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逐步迈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道路。史桂芬参加了2021年镇政府组织的种养殖大户到松山区、敖汉、克旗等地实地考察产业项目后,史桂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她决定将自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小畜换大畜”,更好地抵御市场波动。

  通过镇党委和产业办工作人员的评估,西门塔尔品种的肉牛非常适合在本地环境生长繁育,但一头优质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市场价约为2万元,远远超出了史桂芬的承受范围,这让她十分苦恼。与此同时,镇党委为打破农牧民在扩大产业规模、粮改饲种养结合等方面存在的资金瓶颈,积极主动协调上级申请‘肉牛产业贷’项目。史桂芬通过申领贷款购进了25头优质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并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把小畜逐渐调换成大畜,对大畜进行品种改良,“这些牛比土牛成长快、出栏早、品质好,每头牛每年纯收入多达五六千元。”她说道。目前史桂芬家肉羊存栏400于只,肉牛存栏180余头,家庭年纯收入达50万以上。

  驻足在史桂芬家门前,晚霞漫天,心旷神怡。霞光里,河是吟唱的歌,山是流彩的画,村是优美的诗。心头涌起无尽的感叹,无限的温暖和更多美好的祈愿——有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有这样优秀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让更多的百姓富起来,大家一起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史桂芬相关资讯:

  • 第八届赤峰市道德模范
  • 【史桂芬】同名的人物

    史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