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奎,山东威海人,1929年11月生,1943年中秋节前后光荣参军,1954年复员回乡,先后服役于东海军分区后勤部卫生大队、华东野战军13纵队,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大小小战斗百余次。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战友,能不能帮我找一找?”这是见到孙继奎他说的第一句话。说着,便开始翻找那份报纸。眼前的老人花白寸头,腰板直直的,灼灼的眼神完全看不出这是一名92岁高龄的老人。
书桌上,摆着孙继奎的宝贝剪报册,最新的一本上写着东京冬奥会,最厚的一本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拿报纸时隐约能看到他左臂上方的子弹贯穿伤。找到报纸时,孙继奎指着上面的老人说:“我们那个师没剩几个了,他肯定记得我……”
孙继奎是环翠区鲸园村人,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时他正在上小学,面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教育,心中早已埋下了反抗的种子。上了初一后,14岁的孙继奎和两个同学徒步一天一夜参了军,因为当时他年纪太小,最终成为东海军分区后勤部卫生大队一名医护兵战士。
那时候,孙继奎每天负责为伤员进行伤口处理和日常护理。整个后方医院只有10多个医护人员,而伤员都是几百人,大家能休息的时间非常少。因为条件有限,不少伤员都分布在当地百姓家中,孙继奎等医护兵们就要没日没夜地去值守看护。
孙继奎忘不了15岁那年,虽然没能上战场,却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年纪相仿的八路军战士,胸口被弹片击中了,流着眼泪呜咽道:“想家,想回家……”孙继奎安慰他,“你放心,解放就在眼前了,到时候准能回家。”战士听后微笑着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别看只当了一年多的医护兵,孙继奎在三次反扫荡中参与转移掩护伤员数百人,1945年解放烟台、威海、文登、荣成战役时救治伤员五百余人。得知日军投降时,孙继奎说:“我的心里很平静,更希望死在战场的人能知道这个消息。”
解放战争时期,孙继奎如愿以偿冲上一线、亲身杀敌,他先后参加解放平度、莱阳、海阳等大大小小战斗百余次。1947年莱西小埠战斗,时任排长的孙继奎带领战士冲锋陷阵,在与敌军正面交锋时被左臂中弹,造成粉碎性骨折,多亏战友冒着枪林弹雨把他扛回后方医院,才得以保住性命。摸了摸左臂的伤痕,老人眼泛泪花:“这个印记,是让我别忘了并肩作战的战友,别忘了保家卫国的革命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