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元,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党委副书记、春风村党支部书记。
春风村位于川滇交界处,许多外地人慕名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一睹“石头开花”的奇景。让石头开出幸福花,结出致富果的人,就是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
2004年,外出经商有着丰厚经济收入的王家元回到“石头村”——春风村,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13年来,他带领春风村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创造了适用于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独特发展模式,让“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成为四川贫困山区脱贫奔康的一面旗帜,“春风经验”影响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735”(7个阵地、3支队伍、5项活动)工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肯定为“筠连模式”并予推广。王家元也被老百姓誉为“最美基层干部”。
“任期内打通连接全村的村道,修不通路就让位!”
王家元是土生土长的春风人,家里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三,被邻居称为“三哥”。16岁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在外经商20年攒了积蓄,在县城买了房子……在春风村,他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既见过世面又是个热心肠,说起发展家乡的想法头头是道。
当年,这个只有187户人家的小村庄,拥有的只是一片患“地球癌症”的穷土地,满山的乱石让“靠山吃山”成为一句空话。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点红薯、玉米,只能糊口,种点辣椒、小葱,换点盐巴钱。至本世纪初,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2004年,回家乡办采石场的王家元迎来人生中的重大转折。那一年,村委换届选举,王家元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得知此事后,家人纷纷反对。妻子埋怨他:“你现在生意做得好好的,去当那个吃力不讨好的村干部干嘛?”父母也说:“村里那样的条件,你有能力去改变吗?”
一方是乡亲们的重托,一方是亲人的不理解。王家元想起了家训:“肩担道义、胸怀天下”,他对父亲说,“这是您老人家传给我的家训。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咱老王家没有孬种!”王家元决定走马上任,并立下军令状:任期内打通连接全村的村道,修不通路就让位!
春风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仅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有一条出村公路,是春风村几代人的心愿。村民胡守潮说:“修路要集资,人均出200元。当时村里许多人和我一样不愿出钱,怕钱出了,路没修起,打了水漂。看到家元为修路垫付了十多万元,这才打消了顾虑。”
王家元带领着男女老幼组成的筑路大军开赴工地,住工棚、吃干粮、攀峭壁、搬大石,他处处冲在前面。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春风人在陡峭的大山里,筑起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
2006年,当李子成熟的时候,山外的越野车第一次开到了春风村李子树下。百岁老人何永清高兴地说:“家元让春风村变得这么好,我还想再活一百年!”
“祖先留给我们石头,难道就只能守着石头过苦日子?”
春风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占三分之一。“祖先留给我们的是石头,难道就只能守着石头过苦日子?”王家元偏不信,他的脾气比山上的石头还硬。
面对发展困境,他请县里专家对村里土地进行会诊,科学治山。春风村共有3个组,春风组位于山脚,一半是荒山地,漫山是嶙峋的巨石块。乱石缝里的黄泥,虽然不适合种庄稼,但特别适宜种李子树。中沙组位于山腰,是坡耕地,适合发展花卉。龙塘组在山顶,寒冷多雾,适合种茶叶。
他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种李子树、茶树,又把经商打拼得来的经验,用到村产业发展上。村里引进开发商,盘活土地资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数千亩的果树、花卉、茶园……荒山上种满植被果林,既保持了水土又结出了果实。
最初,村里号召村民种李子树,贫困户汤近润坚决反对:“李子能当饭吃么,栽了李子树,我喝西北风么?”王家元买了苗子,带人去他地里,硬是把李子苗栽下了。两年后,汤近润靠李子收入脱了贫,感激道:幸好“三哥”帮我种了李子树,不然我现在还在喝稀饭,他是我们的好当家人。
2007年,王家元全票当选为村支书。当“村官”13年来,在王家元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春风村从一穷二白的“石山村”变成了花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农民住上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全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去年达到2.05万元。
“脱贫致富,不靠天、不信命,我们相信的是我们自己。”
春风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物质的富裕,更要精神的富有。村口有颗黄桷树,这颗树与共和国同年,从石缝里拼命生长,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以前,不少村民把它奉为神树,天天烧香跪拜。王家元对村民们讲,脱贫致富,不靠天、不信命,我们相信的是我们自己。现在,村民撤去了树上悬挂的红布,将这颗树命名为“建国树”,成为“春风精神”的生动象征。
细心的王家元还发现,一些村民因为发展农家乐,买了麻将机,当游客散去后,村民们闲下来开始学打麻将,而且输赢也由小到大。春风组的一个村民把辛辛苦苦办一季李花节挣来的钱输光了,回到家里还与爱人吵架,他的爱人找到王家元说:“王书记,我老公赌钱不务正业,这事你得管一管,再这样下去,我们家日子没法过了,我要与他离婚!”这可不是小事情,王家元立即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商讨对策办法,最后确定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735”工程。
2013年以来,王家元按照“735”工程要求在春风村建起春风文化长廊、农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陈列室、农民健身中心、舞台影院、农村信息服务站7个阵地,组建春风农民文艺演出、春风志愿服务、春风乡贤3支队伍,每年在村里组织开展最美春风赛、最美春风行、最美春风村、最美春风赞、最美春风人5项活动。有了这些精神文化生活载体,村民们农闲时间有事干了,看看书、学技术、跳坝坝舞、参加健身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部分休闲时间,赌博现象不见了踪影,随处听到的是歌声、笑声、读书声,春风村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当前,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惠农富农政策,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的春风村,群众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形成了好风尚。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群众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能给群众干成什么”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王家元有一套“土办法”:“做基层干部要尽心尽力,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群众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能给群众干成什么。”“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找干部,群众要发火就发,等发完了,气顺了,再去做工作,就会迎刃而解。”
春风村一组组长詹生强说,“王书记告诫我们,当干部要想打点小算盘、捞点油水的,最好趁早收手。做干部要对得起党,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他也是这么做的。”
王家元担任村官后,就把石料厂转让了,全身心投入到村子的建设中。村官薪水微薄,为供孩子读书,妻子廖运兰就在县城菜市场支了个摊,起早贪黑卖凉菜。
如果不回村,王家元的生活会很潇洒,为何选择回乡当村官,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我是春风村人,从小尝过苦日子,深知乡亲们生活的艰辛。他们这么穷,我就是再富,心里也难受。”王家元坦言,也受过很多委屈,哭过。“我曾发誓,只要把公路修好,就外出经商,不再管村里任何事。后来没实现,是因为村民信任我、鼓励我,我就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去做。”
妻子说,遇到难事,丈夫总是一个人坐在山坡上,一根接一根吸烟,一待就是大半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去村里忙活了。50岁的王家元自己说,他最满足的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村民们都能笑着喊他一声“三哥”。
王家元,春风村巨变的领路人。在他的带领下,春风村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从“男人讨不到老婆,一天只吃一餐”的贫困村,变成人居环境优美、人均收入节节高的小康村。当前,他正带领全村上下奋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现代春风”,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王家元荣获“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时代楷模”等荣誉,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