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计兵,男,1969年11月生,江苏省昆山市外卖员。身穿外卖工装穿行在钢筋水泥间的外卖骑手王计兵,用34年写下6000余首诗歌,自费出版4部诗集温暖万千读者,更以三轮车为舟楫,20年义务接送邻家孩童,在车轮上书写着当代劳动者的诗意人生。他被网友亲切称为“外卖诗人”。
牛皮纸上的诗行
1992年深冬,东北某建筑工地的工棚里,23岁的王计兵正就着昏黄的灯光在伙房废弃的牛皮纸上奋笔疾书。这个初中辍学的南方小伙,用文字对抗着北方的严寒与生活的困顿。“那时候工友们都笑我是‘捡破烂的作家’。”他摩挲着珍藏的烟盒诗稿回忆。早年辍学的王计兵曾辗转多地打工谋生,在贫寒困苦中与诗歌结缘,以“拾荒”为笔名开展创作诗歌。后来他开始送外卖,将目光继续投向普通劳动者。从东北的工地到昆山的外卖箱,那些写在包装盒、收款单上的诗句最终汇聚成诗集《赶时间的人》,至今已温暖14万读者。
“电瓶车仪表盘就是我的创作台。”送餐途中等红灯的间隙,王计兵总会掏出手机用语音记录灵感。2023年初春,当他将《低处飞行》的诗稿递给印刷厂老板时,对方惊讶地发现,这本收录100多位外卖员故事的诗集竟出自同一人之手。书中“月光把影子钉在墙上,我们却在黎明前起飞”的诗句,如今已成为许多骑手的手机屏保。
2025年1月29日,王计兵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蛇年春节联欢晚会并为节目报幕。
流动的温暖驿站
“王叔叔的三轮车比校车还准时!”社区居民们回忆那个风雨无阻的身影。2003年至今,王计兵总会利用自家的三轮车免费帮助邻居接送孩子,后座上的小乘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辆“顺风车”却始终未变,邻居张大姐说起往事仍眼眶泛红:“有年大雪,他推着爆胎的三轮车走了两公里就为把我家妞妞准时送到舞蹈班。”
疫情中的昆山街头也曾出现一道特殊风景:某小区围栏上挂着数十袋土豆,附着的纸条写着“需要请自取”。这是王计兵用半个月工资购置的“爱心土豆”,他说:“看见空荡的马路想起自己挨饿打工的日子,就想做点什么。”这种朴实的善意贯穿了他的人生:送餐途中3次归还贵重失物,为西藏地震捐出3万元积蓄……
播种诗意的人
“诗歌不是奢侈品,而是劳动者的止痛药。”在大学讲堂王计兵展示着写满诗意的外卖小票。作为惠人书友会“阅读推广大使”,他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成都等20余座城市。在某中学的读书会上有学生问及创作秘诀,他举起布满老茧的手笑道:“这双手能提外卖箱,也能捧起月光。”
2023年深秋,昆山外卖站点出现特殊一幕:二十多位骑手围坐着朗读《低处飞行》,“被差评时就读读‘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特别管用!”“90后”骑手小李说。怀揣着为新就业群体发声的热忱,他自掏腰包设计调查问卷,步入街头巷尾采访了100多位外卖员,广泛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故事,探索他们真实生活的细节、精神和情感,他设计的调查问卷上除了收入状况,更多是“最想对家人说什么”“送过最特别的订单”等暖心问题。这些鲜活的事例激发了他的灵感,结合作为外卖员的切身感受,他出版了诗集《低处飞行》。
王计兵热爱家乡、心怀感恩,致力于推广家乡文化。近年来王计兵应邀参加多档节目,通过主流媒体向更多观众分享感悟。暮色中54岁的“外卖诗人”仍在车流中穿梭,保温箱里除了餐食,还装着待寄的诗集样书。当问及为何坚持公益,他指了指车筐里邻居托付的放学孩童:“你看,后视镜里这些笑脸,不就是最美的诗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