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王军

王军

「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渔子组居民」

  王军,男,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居民。1935年12月21日,红军长征途经湖南洞口县花园镇,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红军战士们毫不退缩,并舍命救下了放牛娃王康元。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王家祖孙四代人毅然承担起为红军烈士守墓的任务,一守便是89载,这份坚守也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典范。王军曾荣获“湖南好人”等荣誉。

  立家训:铭记红军救命恩

  “打从我6、7岁记事起,爷爷就经常带着我来这里扫墓,他说每年春节和清明,都要先到烈士墓祭奠红军,再祭奠家里的祖先,这个传统就是王家的家训。”王军回忆起儿时爷爷王康元带他祭扫红军墓时的嘱咐,记忆犹新。

  1935年12月21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洞口县高沙镇向花园镇进军,在李家渡遭遇敌机扫射投弹。当时年仅12岁的王康元放牛归来,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站在路上哇哇大哭。危急时刻,一位红军战士冲上来将他扑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炸弹连续爆炸,王康元安然无恙,而这位战士却血流如注,英勇牺牲。在这次空袭中,共有2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王康元的父亲王仁德带领20多名村民,协助红六军团指导员购买6口棺材,将烈士遗体安葬于麦子塘自家唯一的一块豌豆地里。后来,这些烈士墓被迁至长岭界向甘岭。从此,王仁德多了一重身份——红军守墓人,而这一守,就是祖孙四代。

  承遗志:四代接力护英魂

  “除杂草、添新土、修裂痕、描碑文……”这些涓滴小事,王家祖辈们做了整整一生。1989年,66岁的王康元因积劳成疾离世。临终前,他再三叮嘱儿子王水洪一定要守护好烈士墓。于是,守墓的接力棒传到了王水洪手中。

  “不管刮风下雨,我坚持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来打扫一次,拔掉杂草,清扫落叶,从不耽误。”王水洪不善言辞,常年的劳累让他过早衰老。2013年,王水洪因高血压导致脑卒中,担心无力承担守护责任,他决定把守墓的接力棒传给儿子王军。当时,王军已在外地工作并定居。接到父亲的电话后,从小耳濡目染的王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红军恩情不能忘,作为家中长子,接过这支‘接力棒’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接续守墓,王军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卖掉房子,辞去工作,举家搬进了红军墓旁的老村部。他一边在周边做铝合金门窗的零工,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并坚持守墓。

  王军深知,守墓不仅是为了完成爷爷和父亲的嘱托,更是对红军烈士的感恩与缅怀。他继承了父辈们的传统,每月按时祭扫,风雨无阻。在他的精心守护下,烈士墓始终整洁如新,庄严肃穆。

  担重任:红色基因永传承

  和专注于守墓、祭扫的父辈们不同,王军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还曾入伍当过兵。对他来说,守护红军墓不仅仅是完成家人的嘱托,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军精神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在这里,我义不容辞,也很自豪。”王军说。

  如今,洞口县把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烈士墓作为党性教育基地,并设立了红色陈列馆。作为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王军主动担任志愿讲解员。每逢重要纪念活动,或有人前来瞻仰祭奠,他都会带着参观者走走看看,讲述红军英勇奋战的故事。他查阅洞口县志等资料,对西中社区的文史资料和文物进行了系统整理完善。他还常常自费购买鲜花和信笺,方便参观者拜祭。

  “我要把红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并一代代传下去。”王军不仅守护着烈士墓,更守护着一段段红色记忆。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李家渡红军烈士墓,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王军说:“我们王家四代人守护烈士墓,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红军的救命之恩,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这份红色家风已深深扎根于王家,也感染着更多的人。

【王军】同名的人物

王姓名人

身边好人

本网站收集的部分内容均为各种已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如发现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集贤名人网 www.21y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611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