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24岁的万光华从宜宾师范专科学校政史专业毕业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已有三十二载。春去秋来,他将“敬业奉献”深深地刻在了教学生涯当中,32年如一日耕耘于三尺讲台。他用自己的关爱之心、扎实学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坚守初心、勇敢担当,开创佳绩。他是同事眼中的教学能手,是矢志不渝的教育领跑人。
一、春风细雨,唯愿学生尽情绽放
给学生一张笑脸,让每一名学生从中感受到温暖,用爱去耕耘,用心去浇灌,是万光华从教30载最深的育人感悟。
2008级12班学生罗鑫,家住老翁镇龙窝桥,幼年时母亲便离他而去,11岁时,唯一的姐姐也远嫁他乡。憨厚淳朴的父亲仅靠耕种两亩田地,喂养几只鸡,来维持两父子日常艰苦的生活。每逢下雨,是两父子最揪心的事,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两间茅草屋何时就在风雨中坍塌下来。父亲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都给了儿子作生活费。即便如此,罗鑫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吃过一次荤菜,每到饭点,罗鑫总是站在最后,等其他同学离开后才一个人默默去打饭。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贫穷让他变得极度的自卑、敏感,不善于与师生沟通,严重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由班级20名逐渐下降至班级后10名,在多方压力下,他选择了辍学回家。
课后辅导 从未倦怠
了解情况后,万光华骑着自行车在长宁县城与老翁龙窝桥之间来回穿行,同父子沟通安慰,主动出钱资助,鼓励罗鑫一定要完成学业。漫天飞扬的尘土、高低不平的公路、炎热的天气时时让万光华喘不过气来。在第四次家访结束骑车回家时,由于坑洼不平的公路,加上天已黑尽,万光华从自行车上重重地摔了下来,时至今日,万光华回想此事时,手还无意识地抚摸了一下双腿。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的家访,耐心的劝慰,经济的大力支助,万光华的一片真情之心深深地感动了罗鑫,终于重归校园继续学习。重回校园的罗鑫,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2008年6月,罗鑫高中毕业,先考入攀枝花学院,再考入西南交大,现已成为一名建筑师,为家乡、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直到今天,罗鑫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万光华说:“是万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
家住桃坪乡联盟村3组的2014级16班学生李鑫,从小父母双亡,失去双亲的她,只能由年近70岁的爷爷奶奶供其读书。与罗鑫一样,家庭的不幸,让她变得极度的自闭、自卑。
每当课余时间或晚自习休息时,万光华总是和蔼地与她谈话交流,聊一聊学习,讲一讲班级中的趣事,谈一谈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在课堂中还特别鼓励李鑫回答问题。关心、细致,是万光华在谈起李鑫时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语。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经过两期的反复谈心,李鑫慢慢地敞开了心扉,主动与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积极推动年级教育教学改革
在万光华的支助下,2018年8月,李鑫考入四川阿坝师范学院。进入高校的她,刻苦学习并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现担任该校团委宣传部长,2020年5月8日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2020年5月1日,长宁县举办首届蜀南花海“花仙子”活动,得知消息的她,回到家乡积极报名参加,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如同万光华所说,“我们最该给孩子的是善良和爱”。
二、强忍病痛,只为给予学生更多陪伴
陪伴是给予学生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为了更好地关爱自己的学生,万光华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这一当就是27年。
27个春夏秋冬,27年寒来暑往,每天早晨7点,万光华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学校,到教室里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学生课堂情况。课间时,与孩子们聊一聊学习、生活、烦恼,或开心一笑、或悉心引导、或表扬鼓励,直至晚上十一点半后方才离校回家,行课期间,中途无一日中断。每届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时,几乎都会问同样一句话:“老师,你是不是还在像原来守我们那样守学弟学妹们?”
家住铜鼓镇天泉村的2014级16班学生胡雨,父母均在浙江务工,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对其进行照顾。2016年10月17日21:43晚自习即将下课时,突发阑尾,万光华急忙与王琴、刘燕两名女生冒着大雨一道打车将胡雨送到长宁县中医院进行救治。
为不影响两位女生的休息,万光华把他们送回学校宿舍后,又冒雨返回医院独自留在病房前守护。不仅如此,胡雨病情好转后,万光华还将她接至家中,让自己的爱人帮助照料,直至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2019年6月17日,长宁发生“6.0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把刚入梦乡的住校学生摇醒,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到生与死,惊恐、焦虑、不安弥漫整个校园。
“班主任在,学生就不会慌乱。”为了安抚受惊吓的学生,万光华第一时间带领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蹲守校园,连夜值班。向学校汇报、与家长沟通,一个小时几十个电话,每天来回穿梭于校园,累了就坐在石阶上休息一会儿,饿了抓起面包和着水就算一餐。连续3个晚上在操场熬夜值班陪伴学生,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万光华的结石病复发了。
为了不影响工作,万光华强忍着病痛,等到年级最后一名学生离开操场时,才匆匆坐车到县中医院进行治疗。“任何事情都不能耽误学生们上课”,万光华说服主治医生不住院,每天课后到医院打点滴,而这一坚持,原本应该一周就能痊愈的结石病却用了15天。过度的劳累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2020年5月13日中午,他在吃饭时就睡着了,以致厨房灶火一直燃烧,如果不是家人及时赶回,后果将不堪设想。
苦心耕耘育桃李,一片冰心在玉壶。万光华就这样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学生心中的伞。
三、永不言弃,用行动感化后进生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万光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无形中形成起榜样的力量。
2008级12班一名叫何坤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属后进生,许多老师对他“望而生畏”。从绵阳到泸县二中,从泸县二中到长宁中学,从长宁中学2007级到2008级,从两个理科班再到文科12班,何坤的求学经历堪称“丰富多彩”。
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让何坤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欺负同学、打群架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早上迟到,上课睡觉,老师提醒他,非但不收敛,反而对老师大吼大闹,甚至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在下边利用书桌作掩护偷偷抽烟。请家长到校交流情况,他认为老师是在有意针对他。
“最好早一点让他离校。”这是科任老师挂在嘴边的话。但万光华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理解,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关爱。在与何坤相处中,他用轻声细语代替劈头盖脸,用信任关怀代替质疑责骂。慢慢地,师生眼中的“异类”开始有了转变,遵守纪律了,尊重老师了,学习认真了。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何坤顺利考入江苏科大,毕业后就职于成都民生银行。至今他还经常与老师、同学、亲人谈自身的蜕变,感慨道:“没有万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学生就像小树苗,不仅需要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阳光般的呵护。”万光华说,对待学生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有耐心、信心,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奇迹,会给你一份惊喜。
四、使命担当,以“改”促“进”结硕果
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下,万光华所负责的年级铸就了一支敢吃苦、有拼劲、敢创新的教育团队。2011年,在全校大胆率先实行第五自习。2018年推行分层双选走班制度,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目标直指清华北大等全国前5所大学。建立寒暑假家访制,带领班主任、党员教师进行家访,足迹遍布全县各个村落。依靠集体力量,向管理要质量,向班级要人数,向教研组要分数。狠抓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两个核心团队。抓统筹协调,抓班级之间、班级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增效。
以改促进产生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万光华任年级主任期间,所带年级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高考中一次次创造佳绩、一次又一次刷新长宁中学高考新记录,本科突破600大关,重本上线278人,增长323.3%。特别是赵镇考入清华大学,打破了长中二十年无“清北”的历史。为长宁中学获得宜宾市“普通高中教育突出贡献学校”、连续十年获“宜宾市教育质量一等奖”“清华大学2020年生源中学”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三尺讲台虽不长,一支粉笔写华章。32年如一日,万光华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毕生的奋斗事业,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执著的蓬勃干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书写着不凡的人生意义,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