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清,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院长、骨科一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8年,长期致力于肢体畸形残疾矫治与肌骨康复的治疗与研究工作。创新性地建立了肌骨疾病与肢体畸形精准再生控制治疗技术体系,累计在全国近200家医院应用,救治肢残患者2万余例。杨华清立足临床,开拓创新,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2019年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领军人才”及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02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人才项目。
精于医术 开拓创新
在杨华清上大学期间,他的身边就有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的同学,残疾不仅给这位同学带来身体创伤,而且还带来了心理阴影。这让他坚定了深入研究肢体畸形的决心。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微创骨外固定肢体再生控制理论和康复技术体系,在传统骨外固定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器械改进,先后获得近1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金,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在骨外固定技术与肢体再生康复技术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帮助无数肢体残疾人员走出了病痛的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
热心公益 甘于奉献
面对庞大的肢体畸形与残疾患者,杨华清厚植为民,无私奉献。由于肢体残疾的患者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处处为患者着想,通过设立个人网站、邮箱、电话等,免费为患者提供咨询、预约,方便患者就诊,尤其是为外地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及看病来回奔波之苦。他热心公益事业,设计并开展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救助计划;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了“中华慈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肢残人协会联合开展的“重塑未来”项目,为肢体残疾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救助。2017年以来,他在青海省、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等西部地区开展肢体残疾人医疗救助及健康帮扶活动。针对青海省高原地区骨关节疾病和肢残发病率高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医疗现状,应用创新技术累计救治患者4000余例,其中手术治疗500余例。2019年,他带领团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团队”,2022年,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24年,杨华清发起了“曜阳关爱偏瘫患者公益项目”,为众多的偏瘫及偏瘫后遗症患者提供了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筑牢理想 坚定信念
2003年非典,他第一时间冲锋在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白衣执甲赴战场,丹心为矛护平安。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他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抗震救灾急救医疗队成员,又是第一时间奔赴震区,在余震不断情况下,日夜奋战,抢救伤员,整整奋战了一个月,挽救了众多灾民的生命。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期间,杨华清作为杰出的医务工作者代表当选国家“冰雪运动推广大使”与“冬残奥会火炬手”称号,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冰雪运动,助力推动冰雪运动健康蓬勃发展,弘扬奥运精神,圆满完成了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