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诚青,男,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主任、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2022年7月参加中组部“组团式”帮扶,挂职担任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民医院院长,为期3年。他勇于担当新时代医者使命,全力投入新冠疫情防控,带头践行全面乡村振兴,深入国家重点帮扶县,把先进医疗技术和团队带到边疆群众家门口,治愈了一批当地原本无法治愈的患者。他克服身体高原反应,带领医疗队在海拔高差3千多米的兰坪县各乡村巡回义诊,造福人民群众,先后荣获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领先人才、浦东医院领军人才、“最美怒江人”、怒江州先进科技工作者、兰坪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
2022年3月,上海新冠疫情肆虐,易诚青带领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组建了核酸采样分队,负责十几个采样点的核酸采样工作。他们凌晨出发、深夜而归,每天服务上万人次。此外,他还担负着医院外科病区的定点救治任务。虽然身兼数职,工作量和难度与日俱增,但无论多累多苦多难多险,他都义无反顾、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2022年7月,疫情“保卫战”刚打完,医院便组建“组团式”帮扶医疗队,前往“三区三州”的云南怒江——全国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易诚青还没来得及调休歇口气,就再次挺身而出,克服了父母年迈多病等诸多家庭困难,报名参加帮扶医疗队,毅然奔赴全面乡村振兴“最前线”。
创造“奇迹”,造福边疆群众
86岁高龄的罗大爷8年前摔伤了腿,因经济困难,没有外出就医条件,病情日益加重,伤腿缩短了7公分,无法下地行走,腿疼时时刻刻折磨着他。听到县里来了个上海骨科专家的消息时,罗大爷一家如获至宝、喜出望外。经过易诚青全面检查评估并主刀手术,罗大爷入院仅3天就成功置换了髋关节,解除病痛,摆脱轮椅下地行走。
一位老师因职业习惯导致肩关节损伤,病痛令他几乎无法写板书,难以继续教书。得知情况后,易诚青帮他做了兰坪县首例微创肩关节镜手术,帮助这位老师又回到他最骄傲的三尺讲台,回到孩子们身边。
一名17岁高中生打球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家长担心高三学业繁重,不愿外出就医,又怕县里治不好给孩子造成后遗症。就在父母踌躇无措之际,易诚青连夜为孩子进行手术治疗,不仅为他争取了宝贵的复习冲刺时间,更让这个喜爱运动的少年重新回到运动场。
亲眼见证了这一桩桩“奇迹”的乡亲们也对这位上海专家赞不绝口,易诚青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边疆县城的十里八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
踏遍河山,送医山区群众
为了让最需要“医”靠的山区群众也能看上病,易诚青经常组织医疗队上山下乡义诊送药。高原太阳“大”、紫外线强,容易被晒晕、晒伤、晒黑。因此,义诊队员们每次出诊都学田间农作群众——每人带上一顶遮阳草帽,时间久了就被大家叫作“草帽医疗队”。乡亲们只要一看到草帽白大褂队伍经过,就会奔走相告、纷纷围上来寻医问药,有的“老熟人”也会特意给医疗队捎来些水果、糕点。
有一次在兔峨乡,一位腰疼得直不起来的患者找到义诊队伍,易诚青耐心诊断病情后,仅用5分钟手法复位,就让患者当场直起腰,称赞道:“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医生。”
易诚青渐渐被晒黑的肤色接上了当地的“地气”,群众心里也早把这支草帽医疗队当成了自己人。不到两年时间,医疗队的足迹遍及整个兰坪县7个乡镇2个街道、上百个村组社区,累计服务5千多人次。
兰坪县的最大海拔差有3000多米,平均海拔2900多米,易诚青时常出现高原反应,但他一直是“缺氧但不缺干劲”,实在挺不住就拿出随身带的氧气瓶吸上几口,继续向着义诊目的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