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传化,1967年10月生,灵璧县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他扎根农村,先后创办了“传化讲堂”“爱心学堂”“纳凉书场”“流动书箱”“文化夜宵”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广受乡村干群好评。他栉风沐雨,传播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先后被评为全省政协系统先进个人、全省乡村阅读榜样、宿州好人等。2022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22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
“传化讲堂” 培育文明乡风
自2019年7月以来,由尤传化牵头创办的志愿服务项目“传化讲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话”宣讲新思想,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诠释惠民政策,以文化育人,成风化俗,让党的理论方针和强农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让更多的群众受益,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尤传化积极吸纳非遗传承人和老党员干部、农业科技人员、退休教师、农村乡贤及假期返乡大学生到志愿服务队,风雨无阻地在每周末开展固定讲堂,同时常态化开展“流动讲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鼓、琴书、快板、三句半的形式,在村里唱、社区唱、学校唱、赶集唱,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他积极拓宽宣讲的形式和内涵,用带有“泥土味”的群众语言把理论宣讲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适时制定和调整讲课内容,涉及移风易俗、秸秆禁烧、扫黄打非等方方面面,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项目志愿者达到56人,年讲座100多场次,年服务群众达20000多人次。直接参与社会基层矛盾调处20余起,走访及接待群众1000多人次,召开协商课堂 50多场,为基层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探索出新的解决途径。
“纳凉书场” 弘扬传统文化
灵璧大鼓、琴书等都是灵璧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为了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从2019年夏天开始,每年7月到8月的盛夏时节,尤传化同游集镇的民间非遗传承人、文化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以灵璧大鼓、琴书、柳琴戏等表演形式走进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开展“纳凉书场”暨非遗进乡村活动。“纳凉书场”就是炎炎夏日,群众到哪里乘凉,就到哪里唱,把书场真正开到群众中间去。演出内容有传统大书,也有政策宣传段子,不仅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深入百姓、契合百姓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了群众的团结爱乡精神,激发了群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信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工作者,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做点儿事,我们自豪。”尤传化激动地说。
“文化夜宵” 扮靓乡村夜景
2022年3月,按照省文化厅的要求,农村文化生活要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步伐,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尤传化顺势而为,开办了特色志愿项目“文化夜宵”。他主动邀请全镇会演戏的、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唱琴书大鼓的文艺人才,每晚七点半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灵活方式准时开演。演出内容既有传统唱段,也有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编写的唱词,如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琴书《二十大精神指航向》、三句半《二十大精神放光芒》,还有围绕灵璧县十大“暖民心”行动、医保政策实施等节目。“文化夜宵”栏目播出以来,很受群众欢迎,人气越来越旺,群众不但学习了知识、了解了政策,还释放了情绪、培养了爱好。通过“一抖”(抖音)、“一群”(文化夜宵群)、“一云”(安徽文化云),每晚向公众播出,每期点击率都在万人以上,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218期,浏览量已达150万人次。
“文化夜宵”播出以来,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安徽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尤传化作为乡村文化带头人,每日尽责履职乐此不疲。他甘做行走乡间的“小喇叭”,传唱文明乡风、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丰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而积极奔走,为了他所挚爱的文化事业,还在不懈的追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