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
张冬梅,女,1966年9月生,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穿城镇圩河村4组农民。
她叫张冬梅,她叫于春阳,她是弟媳,她是嫂子;她双腿残疾,她先天智障;她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相处的比亲姐妹还亲。27年来,双腿残疾的弟媳悉心照料着智障的嫂子,让嫂子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妯娌情深,被传为佳话。
正文:
1987年,21岁的张冬梅与喻德宇结为夫妻,张冬梅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双腿残疾,正常行走困难。2年后,大伯子喻德双迎娶了嫂子于春阳,此前从未相识的张冬梅于春阳两个人,因缘分走到了这个大家庭,大伯子喻德双憨厚老实没有劳动能力,靠捡破烂为生,于春阳先天智障,生活无法自理。
雨夜,她拖着残疾的双腿找嫂子回家
娶回这样的儿媳妇,当年的公婆整天没有好脸色,生性胆小的于春阳没几天就“离家出走”了。面对公婆不关心、大伯子没能力问事,丈夫在外打工的家庭情况,张冬梅坐不住了:“不行,得把嫂子找回来,她一个人流落在外,忍饥挨饿不说,还会被人欺负,这个家决不能没有嫂子。”
然而,不知道嫂子出走的方向,怎么找?当时正值雨季,连续雨天导致路面湿滑,靠着一副拐杖行走的张冬梅,深一脚浅一脚的四处寻找嫂子,她不论白天黑夜,一路走一路问,在于春阳离家出走后的第三天,终于在距家20多里的邻镇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家。
可能是惧怕公婆的原因,于春阳隔三差五就要“出走”一次。每次张冬梅都千方百计将她找回家,那些年,双腿残疾的张冬梅因为找嫂子,踏遍了泗阳县周边的沭阳、涟水、淮阴等地的二十多个乡镇。后来,为了防止嫂子乱跑,张冬梅就每天都带着她一步不离,不论下地干活、赶集外出等,都形影不离,近十几年来,于春阳没有独自离开过家里一次。
对待嫂子,她一直比对自己还好
自从于春阳嫁进喻家后,张冬梅就承担了照顾她的重任。特别是2002年前后,公婆因病相继去世,张冬梅就把家里的10亩土地流转给村民耕种,自己专心照顾嫂子生活。
张冬梅对嫂子不是一般的好。于春阳白爽的皮肤、干净的穿着让记者惊讶。“为带嫂子上街洗澡,我花2800元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冬春秋三季,每周两次,用三轮车带她上街洗澡,帮她擦背”,“到了夏天,就用自家太阳能热水给她洗,每天至少一次,让嫂子身上干干净净的”张冬梅说。
一个本需别人照顾的残疾人张冬梅,却反过来照顾智障的嫂子,这已实属不易,可谁能想到,2009年,她又把嫂子年迈的父母从淮安市王营镇接来家里照顾,这一住就是7年,让二老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一个双腿残疾的弱女子照顾嫂子、公婆、嫂子的父母5个人,整天忙得团团转,张冬梅还因此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对于这些,张冬梅总是开心的说:“我们是一家人,大家就要互相照顾”。
她和嫂子形影不离,不是姐妹胜姐妹
自从2002年公婆相继去世后,张冬梅就让丈夫把大伯子带到江阴的建筑工地打零工赚钱养家,她自己把嫂子接到自家吃住,同时照顾嫂子3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上学读书。
这些年,张冬梅和于春阳一直形影不离,用“同吃同行同床铺”来形容俩妯娌,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张冬梅房间,记者看到一张五六尺宽的大床。张冬梅说,这些年,她每天带着孙子孙女睡外面,嫂子睡里面,她还省吃俭用,装了一台空调,让嫂子舒舒服服过寒度夏。谈及这些年照看嫂子的难处时,一向坚强的张冬梅眼圈红了:“带她比带孩子还劳神,乱跑不说,有时候随地大小便,她能气死你,心里来火,也没有办法。她毕竟是嫂子,是一家人,不能不管”。
在张冬梅的精心照料下,于春阳的变化很大。现在,她看到张冬梅要起身,就会把拐杖送到她手里,还能主动的打扫院子卫生、下地帮忙割草、做简单农活等,更让人高兴的是还能与人简单交流,若问她“张冬梅对你好不好”,她总会笑笑说:“好。”
“往后日子还很长,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冬梅说:“我要和嫂子在一起过一辈子,前天,儿子说要在镇上买房子,我就要求儿子,多买一间留给我俩住。”
爱,在这个家庭一代代传递。在张冬梅的影响下,儿子喻沛、儿媳张利都非常孝顺父母和大娘于春阳,小夫妻俩每次回家,都要给于春阳带上水果、营养品等,还经常带她上街洗澡,帮她洗头、理发等,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