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男,1972年11月出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桥隧车间主任。张宏杰连续13年扎根在临策铁路沿途沙漠深处,面对艰苦恶劣的气候环境,与同事们共同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确保“大漠铁路”安全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张宏杰曾荣获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内蒙古最美铁路人”等荣誉、入选“内蒙古好人榜”。
抗击沙害的带头人
全长768公里的临策铁路,穿越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有400多公里的无人区。2009年开通运营后,沙害一度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畅通的最大“敌人”,最严重时曾经掩埋了十几公里长的线路。
2010年,张宏杰调入刚刚成立的治沙桥隧车间,肩负起防沙治沙的重任。到任之日,车间空荡荡的屋子里连休息的床铺都没有,他与工友们用砖头垒床架,找了几张木板搭在上面,铺上自带的行李,便算有了一个临时宿舍。由于临策铁路沿线沙漠地段交通极为不便,运送生活物资的通勤车一周才来一趟,张宏杰每次回家返程时都要背上一大包方便面,食品储备见底了,便拿出来与工友们充饥;生活用水紧张了,干脆数日不洗脸,黝黑的脸颊也变得越来越粗糙……
迎风战沙缚“黄龙”
临策铁路开通初期,沙害埋道情况频繁发生,列车常常被迫在区间停车。由于清沙机械无法进入,只能依靠人工清沙,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抢通线路,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作为治沙带头人,张宏杰结合线路沙害特点和季节规律,重新研究梳理治沙思路,总结出以修建防沙网格为主的治沙方法,组织党员干部在沙害最严重地段前后十公里区间搭建网格、重做高沙障。
为了确保治沙工程质量,他索性搬到距离车间200多公里的治沙点,白天和大家一起作业,晚上一个人反复巡查不达标的地方。经过45天的连续作战,终于完成了沙害严重地段的治沙,交出了高沙障、五零网格、三零网格全部达标的好成绩。工程完成后,该地段沙害发生频率下降80%,成为集团公司的品牌工程。
誓把戈壁变绿洲
临策铁路途经沙漠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70毫米。面对沙漠风沙的频繁肆虐,张宏杰深知只有恢复植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害。
2013年,张宏杰带领工友们认真研究沙漠戈壁植物特点,决定在防沙网格中种植柠条、梭梭草等植物。由于沙漠地区干旱缺水,眼看着亲手种下的幼苗越来越蔫,张宏杰打心眼里着急。他组织职工开上罐车到50多公里外的城镇拉水缓解燃眉之急,一有时间就到沙地里寻找水源,特别是遇到难得的下雨天,他干脆带着职工冒雨播撒草籽。为防止风沙掩埋刚刚成长的幼苗,他带着职工在线路两旁安装网围栏,定期组织巡视检查,像呵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些精心培育起来的“绿色生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临策铁路两侧的防沙网格中终于长出了星星点点的柠条、梭梭草等绿苗,极大改善了铁路两侧的生态环境。现如今,临策铁路沙害地段已由467公里缩减至55公里,清沙次数从之前每天4至5次减少到每月4至5次,通过列车也从每周2趟变成了每天28趟。
13年来,张宏杰带领工友们累计种植灌木27.23万穴,人工造林151.369公顷,修建高沙障965千米、土工网格2701.35万平方米,把治沙固沙这个“难点”,变成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铁路运输的“亮点”,让临策铁路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大漠铁路”安全畅通作出了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