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华,1974年12月出生,苏州市吴中区真山公墓真山墓区工作人员。
2014年清明期间,陈女士由于匆忙和疏忽,将两枚钻戒落在了墓区,价值超过20万元。后来被张景华发现,经过多方打听依然没有找到失主,于是将两枚钻戒暂时保管起来,等待失主回来寻找。今年陈女士一家又来扫墓,无意中说起了丢失钻戒的事,恰好被张景华得知,在详细核对相关信息无误后,张景华将两枚钻戒归还给了陈女士。
3月29日,清明节前最后一个周日,一年一度的扫墓旺季已经来临,藏书山陵文化真山公墓大门外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挂着各地牌照的大小车辆,墓区沿山拾阶而上的小径被手捧鲜花的扫墓大军挤得满满当当。在数以万计的扫墓客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中年女士,去年和今年扫墓期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让她的心情由“惊”到“喜”。整段故事由一根意外扎进手掌的小刺而起,主角却是两枚价值不菲的钻戒,情节的发展看似是很多巧合撞到了一起,其实这却是一个团队多年来坚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结果。
两枚钻戒一年后等来失主
当天整整一个上午,真山公墓服务厅里始终挤满了前来办理各种手续,咨询各种问题的扫墓客,让这里的11位工作人员忙得根本停不下来。在90后墓区工作人员李杨旎的台前,挤着好几位急着向她咨询问题的扫墓客,她忙得口干舌燥,却顾不上喝口水。“妹妹,我来问个信。”10:30左右,一位中等身材、穿着时髦、操着上海话的中年女士挤到了咨询台前,看上去似乎有点面熟。她将左手伸到了李杨旎面前:“妹妹,你记得我吧,去年清明你还帮我挑过手上戳到的刺呢。我去年清明丢了两只钻戒,大概和我手上戴的这个差不多样子,你有没有见过?”李杨旎低头一看,发现女士手上戴的这枚戒指挺眼熟,仔细一想,自己的同事张景华去年清明节期间不是在洗手间捡到过两枚钻戒吗?款式就和这枚差不多,难道就是她之前丢的?为了弄清楚情况,李杨旎一连问了她好几个问题,比如戒指大概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丢的,两枚钻戒具体是什么样子,分别有什么显著特征等等。得到的回答很细致,与之前自己了解的情况完全一致,李杨旎确定那两枚钻戒就是她丢的,于是轻轻拍了拍正在一旁忙碌的张景华,告诉她钻戒的失主找到了,并取出同事们保管了一年的两枚钻戒交还到那位女士手上。
接过两枚钻戒戴在手上,那位女士高兴地看了又看:“妹妹,这两只钻戒是我从香港买的,老贵了。丢了一年再回来找,我本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今天钻戒能找回来我特别开心,真是多亏了你们这些好心人,谢谢你!谢谢你!”李杨旎告诉记者,当时她本想详细登记下那位女士的信息,并借她的身份证复印一份作为资料存档,可当时接待室的工作实在太忙了,为了不耽搁后面前来咨询、办理手续的扫墓客,她并未留下失主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