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英(1913-1945),原名君膺,字华福,后更名君英,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赵沟乡(原荥阳县须水镇水牛张村)人。7岁时,张君英父母双亡,他靠伯父伯母抚养长大。张君英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春考入开封第二师范学校,同时又作为旁听生到河南大学学习。其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一有机会便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张君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尉氏中学任国文教师。
1936年秋,张君英接受了位于周口的商水、淮阳两县联立中学校长李典则的聘请,到该校任国文教员。张君英带领学生上街演抗日剧目,大唱抗日歌曲,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被国民党周口市党部书记马道本发觉,他向河南省绥靖公署秘报,绥署电令驻周口特派员周济武,会同当地警察局逮捕张君英,镣解绥署。同年11月下旬,周济武将李典则叫到他的住室,告知逮捕张君英的密令,李典则故作镇定地对周济武说:“周口就这一所中学,如果在这里逮人,让群众知道学校里有共产党,谁还敢让孩子到联中上学,这样联中不就垮台了吗?张君英是荥阳人,学校很快就要放假,他回家势必经过漯河,如在漯河逮捕他,周口群众就不会知道这件事,学校也不会受到影响。”周济武接受了李典则的建议,决定在漯河逮捕张君英。李典则回到学校,找到张君英,让他迅速离校,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走漯河。张君英当即离校,脱离险境,经开封、郑州回到老家隐蔽,这才幸免于难。
1937年2月26日,张君英受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委派,离开妻子与刚生下26天的儿子晋生,到山西省沁县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牺盟会会员、建立区级牺盟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君英再次受牺盟会派遣,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到沁阳,建立县、区两级牺盟会机构。
1940年秋,张君英被派到山西省昔阳县任县长。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时,昔阳县东部的皋洛地区物资匮乏,战斗频繁,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但是张君英抱着共产主义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在那里坚持抗日斗争。
1942年春,张君英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又参加了整风运动。
1944年11月7日,张君英随河南省党委副书记、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教育工会代主席、国家劳动部副部长等职)从延安出发经山西南下,于12月下旬渡过黄河,到达豫西地区。
1945年1月中旬,八路军第一次解放了渑池县,收编了地方团队上官子平(出身地霸,历任国民党渑池县公安局长、渑池县长和地方自卫队司令等职)部,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七旅,由上官子平任独立旅长兼渑池县长,王舟平(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接任临鲁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任独立旅政委兼渑池县委书记,张君英任副县长主持渑池县政府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张君英觉察到上官子平有些不正常,有叛变的迹象,除向地委汇报情况外,张君英还积极做应变的准备。他请求公安处发十几支枪,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发生意外,他还找到八路军洛阳情报处处长张自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通报渑池县的情况,并要求支援枪支。由于当时张自强手中无枪,准备次日给张君英送去,可是当晚便发生了上官子平叛变的事件。
1945年农历四月十五晚上,圆而皎洁的月亮已经升起,张君英在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南场给群众开会时说:“近来情况不正常,夜里如有枪响,你们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门。”散会后,张君英回到屋里,点上油灯,由一名警卫陪着办公,一个小时后,上官子平指挥独立第七旅发动了叛变。叛匪首先包围了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突袭了县政府,看到张君英正在屋里办公,他们对着窗子向屋里开枪,张君英和警卫在屋内开枪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张君英与警卫一起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