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龙,男,1968年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邮政公司市场部副主任。一人、一车、一邮包,在大山深处崎岖的山路上,赵清龙已经走过了28年。他是一名普通的邮政投递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尽管山路很长,但他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初心和承诺,奔波在乡邮路上的无数个日夜里,他用青春和年华书写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赵清龙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乡邮路上的坚守
1996年10月,28岁的赵清龙来到方山邮政所接过哥哥跑了几十年的方山乡邮路,开始给乡亲们送报送信,他为自己能成为一名邮递员而倍感自豪,立志要以哥哥为榜样把这份工作干得更好。
“山大沟深崾岘宽,不是爬坡就翻山”,赵清龙在这里服务全乡10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服务面积189平方公里、1.4万人。那时候人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是信件,方山乡与环县天池乡、庆城县太白梁乡接壤,群众经常把信件寄到方山乡邮政所,赵清龙从不轻易将地址、收件人姓名不详的邮件退回,总是四处打听、不厌其烦地将信件一一送至收件人的手中。因为他深知一封家书、一张汇款单对收件人及家人的重要性。正因为这样,赵清龙很少在夜里12点前休息,他常常在灯下把当天进口的邮件造册登记,并按照投送的地址、紧急程度分门归类,设计投递路线、行程,确保投递没有遗漏,做到准确、快捷。
28年里,赵清龙平均每天往返60多公里,累计投递报刊、邮件、包裹600余万件,投递准确率100%。
热心公益扶弱助困
老党员田国孝平时爱看报,赵清龙便挑选一些党报党刊,亲自送到老人家里,供老人阅读。81岁的金岔村村民马登孔看到村里没有供老年人专门活动的场所,便卖掉自家的牛,筹资2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室,赵清龙自费为活动室征订了党报和科技报刊。
2013年,赵清龙加入了庆阳市阳光志愿者协会,每到送邮件的时候,他都将贫困户的生活记录下来,随后自费雇车,拉着衣服、学习用品等,送进大山、送进学校、送到孩子们的手里和贫困户的家里。7年来,他先后为600多户贫困家庭送衣物5000多件,为500多名贫困学生送书包等学习用具2000件。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方山乡张大湾村特困户申志学家中仅有的两孔窑洞坍塌,全家5口人无处安身。年逾古稀的申志学是个残疾人,儿子、儿媳和一个孙女均患有智力障碍,生活处境非常艰难,盖房既缺资金又缺人力。赵清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拿出自己当时仅有的5000元积蓄来资助这个家庭建房。此后,他坚持帮助申志学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并多次呼吁社会各界帮助申志学孙子申珍读书。2018年,申珍顺利考入甘肃中医药大学。
工作中,赵清龙遇到乡亲们有难事是逢人便帮、路遇便帮。28年里,赵清龙先后援助过31个贫困家庭,帮助和照顾过116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救助过18名失学儿童,资助过11名特困大学生。
群众身边的“活雷锋”
方山乡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为了给乡亲们送好邮政农资,赵清龙驾驶着农用车,一车车将农资送上门。有时,车不能到的地方,他一袋袋扛着送进家门,常常压得肩膀上一个又一个血泡。金岔村村民路志林是一位60多岁的残疾人,每年都是赵清龙亲自把农资送到他家的地头上,帮助他种玉米,为他讲解种植技术。
这几年,赵清龙利用邮政电商、邮乐网等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工产品下乡”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想尽办法帮助群众把土特产卖出去,把群众需要的工业产品购回来。赵清龙每天都在送信和包裹的间隙,收购群众家里的土鸡蛋、小米、蜂蜜、荞面等,每月帮助当地农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新冠疫情期间,赵清龙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让遇到困难的群众给他发信息,帮忙解决食品蔬菜问题。每天晚上,赵清龙都能接到上百名群众的短信,他分装好邮件,就来到街道按照单子上的记录逐一进行采购,常常忙完这些就到了凌晨,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就出发去乡下,一边送邮件一边逐户送生活用品。赵清龙累计为1200多户群众义务捎蔬菜、生活用品,并交纳特殊党费5000元。
赵清龙说,每一次出发都是因为在心里装着山区群众,想尽快让他们看到、听到、收到来自山那边的声音和关怀。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雷锋式邮递员”,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28载乡情和温情的交织,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人生乡邮路。
|